近期新闻热点跟踪
围甲冠军看新湖
拥有李昌镐、马晓春、俞斌等超一流豪华阵容的新湖队逐鹿纹枰,一句话我不夺冠谁夺冠!
更多报道请点击

浙江劳模
“工作着是美丽的”,让我们为劳动喝彩,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喝彩。
更多报道请点击

关于壁垒
中国加入WTO,一些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如关税壁垒将逐渐淡化,然而非关税贸易保护壁垒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将对我国的出口造成新的威胁。
更多关注点击此处
绿城能赢球吗?
屋漏偏逢连夜雨!绿城现在是,球队实力差,伤兵黄牌一箩筐,老瓦又被罚,都这样了绿城能赢球吗?
更多报道请点击
  返回主页
   
  吴敏一:从“观潮”到“弄潮”
 
 

  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1日电 在当年本报主办的论坛上,他是惟一站着演讲的学者;现在,他由学转政,站在更高的“论坛”上——

  吴敏一:从“观潮”到“弄潮”

  采访之前,报社领导向记者介绍:当年本报举办经济论坛,在被邀请的专家学者中,惟独吴敏一是站着作报告的。“他说站着讲才能充分发挥,才能有激情。”

  6月19日下午,在温州市副市长吴敏一的办公室里,记者与这位专家型的政府官员对面而坐。从学者到官员,吴敏一的真实感受如何?记者忍不住要追根刨到底了。

  记者:在一些人的印象中,理论研究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的。从学校到研究部门,您是否觉得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观浙江经济之潮,并著书立说会有些“飘”? 吴敏一:学术研究有两种:一种是学院派研究,另一种是应用研究。相比之下,应用研究更务实一些。我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省计经委工作。计经委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单位,这样的工作岗位使我选了一个“望海观潮”的角度——既可以深入浙江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搞调研,又可以将自己的调研成果与规划工作对接。所以,我觉得应用研究在现实工作中的意义是很大的。

  记者:从1984年到1994年的10年时间,您的经济研究成果丰硕,本人也成了浙江经济理论界的知名人士,能说说您主要的研究成果吗? 吴敏一:工作以来,我从区域经济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入手,对浙江经济现象进行了长期观察,也出过几本书。研究较深的是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改革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区域经济研究中提出了把中央调控与地方政府调控结合起来的“两级调控”制。再比如,提出工业化一定要走工业现代化的路子。这些观点的提出都比较早而且被证明比较可行。尤其令我感到自豪的,是参与了我省“九·五规划”的编写,成为主笔者之一。在这个规划中,自己的一些研究转化为领导的决策性意见。 记者:您于1995年出任省经济建设规划院副院长,又于1998年出任温州市副市长。角色转换之初,适应性如何?

  吴敏一:可以说,我很快适应了这种决策顾问到决策者之间的角色跨越。之所以能马上适应,也是与原先的对策性研究有关的。比如,当年省里提出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问题,我曾率先提出通过国企资产变现筹措等设想。后来,我到温州市以后恰好分管了这一块工作,很多东西就可以用起来了。
记者:从政以后有没有遇到挑战和困难?

  吴敏一:毫无疑问是有的。比如搞温州数码城,因为国内还没有一个现成的模版,如何用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政府的推动如何与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相结合等都是我面临的难题。 记者:您刚才提到“数字温州”、“信用温州”的建设,并把这归结于温州市政府创新的体现。说是“创新”,是因为您认为温州的这些做法是直接与国际接轨的,对吗?

  吴敏一:是的。为推动“数字温州”和“信用温州”的建设,我们搞了两个抓手:一个是“温州数码城”,一个是“温州信用中心”。“温州数码城”由产业、创业、网络、教育、交易5大主体部分构成。为了区别于纯虚拟化的数码城,“温州数码城”建设了一座19层楼的“数码大厦”。大厦内,“产品创新设计中心”、“虚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等机构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风水宝地。我们的“信用中心”也已经从传统的道德范畴中走出来,成为经济上的一种评判,还有法律、法规的制约作用。具体地讲,是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信用等级评估及相关信用查询、信用风险管理等服务。可以说,温州数码城和信用中心的建设,是我到温州后花精力最多,也是感觉最难的工程。
记者:您是否认同“弄潮”比“观潮”更有意义?

  吴敏一:能够“弄潮”是一种机会。要“弄潮”,有没有“观潮”的经验和积累是不一样的。回顾过去10年的历程,发现当初自己提出的一些观点已被转化为领导决策,而且现在看还有价值,这使我感到很满意。到温州后,“行政审批改革”等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更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有意义。所以说,我爱“观潮”,也爱“弄潮”;而且,在“弄潮”时也要注意“观潮”。(据《浙江经济报》/徐王婴 罗富尧)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