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1日电 如果要归纳一下这3年来浙江经济建设中最热门的词汇,“城市化”无疑可算一个。潮起潮落,千古奔流不息的钱塘江见证着世纪之交钱江两岸涌起的另一股热潮——城市化热,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气概和手笔,在浙江大地上演绎着一场重整山河的变迁。每一天,城市的楼在变高变新,路在变宽变长,农民变成了市民,产业集聚发展,流通服务行业热气腾腾……浙江城市化潮起浪涌。
在这场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我省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由1998年的36%提高到去年的42%,年均提高两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浙江3年多的城市化实践,已经产生了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破解“三农”问题、提升区域竞争力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应。经济学家刘福垣甚至把浙江比作是中国城市化的旗舰,如今这艘旗舰正乘风破浪前进,浙江已经实现了从“农村工业化+专业市场+小城镇”向“特色工业园区+现代商贸物流+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化。
决策前后
1998年11月12日下午,到任不久的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他为近来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突然有了答案而激动不已。
浙江省正面临这样的战略诀择——城市化。 20年的改革与发展,浙江经济已经成功实现了量的扩张,但如何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如何让浙江更快地全面实现现代化?这天,省计经委副主任刘亭和省计经委金新仁同志在《预测与分析》上的一篇文章《城市化: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送到了张德江书记的案头。文章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首要前提”、“培育知识经济的基础环节”四个方面,论证了一个观点: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目前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阐述的观点和张德江书记的所思所想立即产生了思想的火化,“对,要的就是城市化这个抓手。抓住城市化,就是抓住了浙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张德江书记立即在该期刊上作出重要批示:“推进城市化进程,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文中的观点很有道理,我省应顺势应时,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在下一轮竞争中争取主动。”他接着写道:“请计委的同志下点功夫,拿出我省城市化建设的规划意见和具体措施。”写到这里,应该已是结尾了,但张德江书记意犹未尽,在页面的左上角空白处又提笔写道:“另:我想重点抓一下城市化问题。所以此事重大,请认真对待。”
军令如山。3天后,省计经委成立“浙江城市化发展课题组”,并赴各地进行调查研究。
12月22日,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中共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12月27日,张德江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顺势应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省长柴松岳对推进城市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一个建议如此迅速地上升为一个省的战略性决策,我从政这么多年没有听说过。”说这话时,刘亭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刘亭说:“其实我省一直有一些专家在研究城市化问题,他们都对推进城市化提出过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主要是把城市化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而且可能在火候上掌握得比较好,当时正是用城市化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时候。”
他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蓬勃发展,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景象。小城镇遍地开花,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25元,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富裕起来的农民第一件事就要盖房,从草房到砖房,从两层楼到高层楼,于是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景观。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却导致资源大量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决不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工业的集聚,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的共享,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或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必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化就是浙江集约发展的抓手。”(据《浙江经济报》/金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