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1日电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浙江经济是一卷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那么,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的“创世纪”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大章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浙江民营企业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中逐渐放眼全球,从打拼国内市场上升到拓展海外市场,从利用国内资源升级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从而形成了一幕浙江民企百舸争流、逐鹿海外的壮阔景象。
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早非昔日偏于一隅小打小闹的散兵游勇可比,在大踏步“走出去”过程中不断改变过去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商品输出为主状态,逐步呈现出组团式、规模化、实业化的发展态势,以梯度推进的企业团队昂首迈入国际市场。随着一批批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一个个境外市场办起来,一个个加工企业在异国他乡开办……,浙江民营企业交出了一份漂漂亮亮的答卷:1998年,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出口仅占全省的8%,到2001年,出口占比迅速提高到24%,增量占比更是高达60%以上。目前,浙江已有4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近万家个私企业从事出口商品加工,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50个国家和地区。这一连串令人啧啧称奇的数字在给浙江省的百年商史增添绚丽的一笔的同时,也在向世人宣布: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浙江民企直挂云帆济沧海,率先一步驶进了风起云涌的“跨国时代”!
从前店后厂作坊式、地摊式的小打小闹,到全国范围内的“买全国,卖全国”,再到跨出国门,继而在世界的版图内指点江山,浙江民营企业与时俱进的三大跨越,为自己的发展壮大不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在三次跨越式发展中,浙江民营企业改变的是方式,变幻的是领域,不变的是“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吃苦耐劳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鲁冠球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和外国人打交道时的情景。1984年3月8日那一天,鲁冠球接到北京的电话,有2位美国客户想到“万向”来谈生意,但“万向”必须在2天内为他们办好一切手续。放下电话,鲁冠球是又喜又忧,喜的是美国是汽车大国,“万向”产品能进入美国,就是占领了市场制高点;忧的是,当时钱塘江一桥桥头还竖着“外国人止步”的牌子,要在2天内办好手续,对鲁冠球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多亏了杭州市政府的开明,为这件事特事特办。
正是这次会面,使“万向”的产品第一次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实现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在美国市场上零的突破,从此“万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领域。
一晃,16年过去了。奋力爬坡的万向集团,从当年用产品敲开美国市场起步,稳步推进着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不断递进的过程。
2000年的4月,对万向集团来说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就在这天,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昔日将之带入国际市场的“师傅”美国舍勒公司,16年后会被“徒弟”收购的舍勒公司在感慨之余也心服口服,公司老板握着鲁冠球的手由衷地说:“鲁,你是胜利者。”
今日国内国际市场左右逢源,从容指点海外江山来之不易,浙江民营企业家们在拓展国际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比常人付出更多艰辛,表现出的坚忍不拔意志和开拓创新的胆识令人敬佩。由于当时的国内缝纫机已被国有企业牢牢掌控,于是,从诞生伊始,生产缝纫机的台州民营企业家邱继宝就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国际市场。通过国有的外贸公司,飞跃产品陆续销往国际市场。但是,当时的“飞跃”仍然与外商,与国际市场“背靠背”。邱继宝决心打破这个人为的“篱笆墙”。他怀揣希望赶到广州,想看看广交会的盛况,了解一下“老外”对自己生产的“飞跃”缝纫机的评价,但是,在九十年代初,邱继宝的这个想法却被现实击得粉碎。当他兴冲冲地赶到广交会时,却被拒之门外。邱继宝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己走出去,把“飞跃”的产品送到世界各地。
于是,怀揣将“中国制造”的产品打进世界各个角落的伟大理想,邱继宝背上缝纫机,开始四处叫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这次叫卖的地点是:国际市场。
历经“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锲而不舍的邱继宝终于叩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各国的大门!每当“飞跃”缝纫机打进一个国家,他就在标有该国位置的世界地图上插上一面五星红旗。如今,邱继宝已在世界地图上插上了100多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标有“MADE
IN CHINA”的飞跃缝纫机成功地打进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九五”期间,飞跃集团还花费3亿巨资用于技术装备的引进改造,并在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显著提高,飞跃集团的工业缝纫机的平均售价也从“八五”期间的每台平均售价500元,上升到“九五”末2500元,最高的卖到9万人民币!
就在一批龙头民营企业率先挺进国际市场时,在浙江这个全国中小民营企业最发达的省份,量大面广的民营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争先恐后地跳进国际大市场“游泳”,找准机会,张口巧吃“洋螃蟹”。
温州人邹道光就美美吃到了这样“洋螃蟹”。1998年,他投资300多万元人民币,创办的阿尔巴尼亚第一家寻呼台———华海寻呼公司,目前已覆盖阿尔巴尼亚60%国土。
在市场大省浙江,更多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市场为载体,飘洋过海做起“跨国生意。”在阿联酋的迪拜,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等地的商品集散地,到处可见浙江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身影,到处是价廉物美的浙江小商品。浙江一家民营企业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投资建立的“中华门商业中心”,是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也是义乌等地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这里经营的家用电器、五金工具、针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商品的价格高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3倍。
就在浙江民营企业飘洋过海到海外“觅食”,大批外商也纷纷来到浙江与民营老板亲密接触。单在浙江义乌,就常年驻扎着来自世界各国3000洋客商。走出去深入国际市场,引进来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浙江民营企业梯度推进,昂首进入“跨国时代”。
“走出去”,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浙江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富有远见的浙江民营企业在“两面夹击”中选择了积极主动的顺势而为,以务实的态度,从各自的企业实际出发,千军万马多管其下,殊途同归地进入了国际市场,从而赢得了领先一步的从容与“掘得第一桶金”的先发优势
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说,浙江的经济发展正面临“两面夹击”的尴尬。一方面,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工业的兴起,对浙江省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扩张形成压力(浙货的主销地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大举入侵,对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冲击很大。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冲出重围。
国内吃不饱,海外觅食去。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为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加入了拓展国际市场的行列。浙江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各出高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利用海外关系将产品带出去,用老乡网络来销售商品,是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最初形式和特色之一,温州打火机打进国际市场就是从和一个定居香港的温州商人李中方的亲密接触开始的。他在香港与内地之间往返时发现了温州打火机,带到香港去试销,结果大获成功。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头两年中,李中方和他兄弟每天要批10多万只出口。温州打火机通过香港这个窗口迅速走向世界各地。近年来,利用老乡网络开拓国际市场并取得成功的例子并非打火机一家,服装、鞋帽、小商品、玩具等这些浙江有优势的行业,都有这样的例子。
从开始时的以亲带亲,到后来的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企业走出去,浙江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和提高。这种不断递进的演变过程,清晰地记录了浙江民营企业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地进入“跨国时代”的奋斗轨迹。
高端介入。通过在海外设立本土化运作的公司,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在洋人的土地,用洋人的资源,赚洋人的钱。这是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可圈可点之处。
2001年秋天,一个令业界震惊的新闻迅速传播,新闻的主角是浙江的民营企业华立集团,“演对手戏”的则是著名的跨国公司飞利浦。这个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先兆”的新闻事件是:华立集团成功收购百年跨国公司飞利浦CDMA手机芯片的核心技术。
在华立收购之前,CDMA技术由美国高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高度垄断。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CDMA手机生产商虽然面对着巨大的市场,但生产手机的大部分利润,却很可能都落入以高通公司为代表的国外厂商手中。华立此举打破了美国高通公司在全球CD-MA领域内核心技术的垄断,开辟了全球CD-MA手机核心技术第二通道,国内每台CDMA手机的整机成本将至少比现有厂家便宜20美元。而华立集团通过此次收购,也一举成为国内完整掌握IT产业核心技术的企业。
这个被华立集团董事长笑称为“胆大做将军”的海外收购之举的背后,是浙江民营企业的过人胆识,更是浙江民营企业不断增强的实力表现和在国际市场一决高低的决心。
从“隔山买牛”到“在洋人的土地上赚洋钱”,浙江一批先行一步的企业就此融入国际化大循环中。“万向”从产品走出去到人员走出去,再到企业走出去,已在世界范围内做企业拼图,跨国公司雏形初现。现在,“万向”已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7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8家公司,构建起涵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而且这些公司全部实现了“本土化”运作。成为芝加哥市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中资企业。
在海外建立销售分公司或加工基地,实现境内境外加工贸易一体化是浙江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选择。目前,民营企业中国飞跃集团已在日本、德国等地开设了18家分公司,聘用的外籍员工就有200多人,去年创汇超过6500万美元,其中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比例接近一半,并结束了日本缝纫机单向出口中国的历史。台州路桥珠光集团是一家生产圣诞节日灯为主的出口商品加工私营企业,1996年以来先后在墨西哥、巴西、秘鲁等5个国家分别创办了7家贸易公司,通过海外销售网络实现年出口2000多万美元。中国最大的袜子生产企业浙江浪莎针织有限公司也正着手在俄罗斯、日本大坂、美国洛杉矶等地设立自己的销售分公司,搭设更灵便地沟通国际市场的平台。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浙江民营企业已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344个,是2000年底的3.4倍。
在境外设立分市场,并以境外市场为连接点向外辐射。通过设在境外的商品集散地和在海外开设的分市场,量大面广的浙江中小企业实现商品的“买全国,卖全球”。在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许多头脑精明的经营者利用第三国“中转站”作为跳板,使义乌小商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仅在中东阿联酋的迪拜,就活跃着上千义乌商人的身影。随着俄罗斯“海宁楼”、南非“中华门”、巴西“中华商城”等一批境外市场的纷纷开张,浙江中小企业得以实现资源的“再整合”。
利用企业所处的地区区位、劳动力价格等比较优势发展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外企业将企业产品带出去,将信息、技术带进来也是浙江民营企业接轨国际市场的方式之一。诸暨枫桥是浙江省著名的衬衫专业,去年以来已经有20多家企业开始为外贸公司加工,有些还为老人头、啄木鸟、苹果等国际著名品牌加工。
境外市场的成功拓展,带动了浙江省境内个私出口商品生产加工企业也蓬勃发展,并渐成特色产业群体。据资料统计,浙江年产值10亿到50亿的民营企业群落有91个,年产值50亿到100亿的民营企业群落有13个,年产值100亿以上的民营企业群落有4个。桐庐的圆珠笔、象山的针织品、温州的皮鞋,诸暨大唐的袜子等都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浙江省星罗棋布的特色产业群体正在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渐成为浙江民企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中国地方特色和产品比较优势的“生产大后方”。
由于一直以来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小本经营模式和各行其道、各用其招的拓展形式,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也逐渐暴露出不少有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浙江民营企业的“跨国时代”任重
道远,前行之中还须强身健体
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现象等现象,在浙江民营企业中仍然较为普遍。这一“隐忧”,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立即成为“明患”。近来,浙江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率先屡屡遭遇各类贸易壁垒“红灯”,与此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浙江省个私企业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容易进入和模仿,造成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雷同。数据显示,近年来,浙江传统的日用消费品增长最快: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四类商品的出口增量占整个全省出口增量的五成左右。在这种产品结构下,不少出口企业不约而同地将量多价廉成为最基本的市场营销策略,没有从数量价格的低水平竞争转向质量品牌高层次竞争,缺乏竞争力。出口商品也同样是创牌的少,贴牌的多,为代理商、贸易商打工、做嫁衣的情况普遍存在。在产业层次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下,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组织进行协调和管理,偷工减料,压价销售,采用恶性竞争相互挤压盈利空间往往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结果既损害了浙江商品的信誉,也容易导致质量问题,出现外商退货、索赔,甚至带来国外反倾销问题。
涉外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浙江省的个私企业极大部分在农村,企业人员也大多农村居民为主,不少个私主本身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浙江省仙居县出口创汇超百万的私营企业业主,大专文化仅占5%,高中文化占43%,初中文化占45%,初中文化以下的占7%,由于无力高薪聘请国际贸易的专门人才,这些企业面对全新的国际市场经营环境往往茫然无措、力不从心。即使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不少仍处在“有权难用、有权不会用”的状态,据省外经贸厅调查,浙江省已赋予自营出口权的私营企业,约有60%自营出口为“零”。浙江省市余姚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个私企业达146家,但因缺乏熟悉国际贸易的人才,真正开展自营出口贸易的只有64家,仅占获权私营企业总数的43.8%。
由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和引导尚不到位,民企开拓海外市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付出的成本较高。多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也扮演了一个“大度政府”的角色,但在其组织协调下向外拓展的力度还显脆弱,大部分民营企业“走出去”基本上还都是企业和市场的自发行为,这使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增加了不少拓展的机会成本。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很多急于想走出国门的企业存在着饥渴症、盲目性、容易上当受骗。深圳艾比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骗子公司,以帮助提供信息,打开国际市场为引诱,3年卷走国内4000余家企业9000多万元巨款,被骗的浙江企业占15%——20%,且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苦于出口无门的民营企业。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宏观层面上指导和组织企业“走出去”已经是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
此外,在国家宏观的政策层面上也存在一些制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因素,如审批权过度集中、审批程序繁琐、出口退税指标严重不足等,都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得以解决。
尽管浙江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还有不少自身的“软肋”,还将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制约与障碍,但是,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企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不断强身健体的浙江民营企业将以更大、更强的姿态全面进入“跨国时代”。(据《浙江经济报》/何玲玲
徐童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