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1日电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我认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市场的培育结合在一起。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从历史上看,个体、私营经济总是同市场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密不可分的。各类专业市场遍布全省,1999年达到4374家,成交额达3606亿元,其中超亿元的市场共有409个,被誉为“市场大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连续几年居全国十大同类市场之首。至200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有212亿元的销售额,出口交货值超过12亿美元。
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全国性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此外,不仅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浙江商场”“温州街”和其它分市场,还把市场办到俄罗斯、南非、中东、南美等地。从2001年起,浙江的出口开始涌向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全省产品50%销往省外市场,20%出口国际市场;目前全省共有1000多万人在外跑市场,1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务工,100多万人在海外创业发展。在他们的背后是70多万家民营企业。
2.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浙江民营经济大多是从农村的家庭作坊起步的,带有鲜明的“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如绍兴的轻纺、义乌的小商品、柳市的低压电器、嘉兴海宁的皮革、永康的五金(永康上规模的五金企业有1000多家)、桐乡的羊毛衫、温州的皮鞋、台州的中国商品城,等等。这种区域特色经济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逐步形成的。目前全省已形成特色优势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达300多个,特色工业企业达13万家,就业人数约600万,全省特色工业广泛分布在110多个行业,在全国乃至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浙江特色工业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转折关头,迫切需要有新的突破,新的飞跃。各地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特点,以当地已经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一定规模的产业、产品、原辅材料市场、专业营销队伍等产业链为基础,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引导、组织现有的特色优势骨干企业向中心城镇集聚,以联合或参股形式,共同投资工业生产加工区。1988年以来,这种特色工业园区从温州、台州兴起,迅速向杭、嘉、湖、绍等地区发展。
3.与小城镇发展结合在一起。城镇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又是促进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封闭的村落,走向集镇和城市,致使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给城镇建设注入了活力。大量能工巧匠、经营人才以及资金、劳力等要素向交通相对发达的城镇集中,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运输、邮电、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繁荣了城镇的经济、文化,使得一些交通相对便利、信息相对灵通、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逐步形成和壮大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从而促进了全省各地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小城镇群体则成为联结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地,这又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进而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还有一些特征,如以工业企业比重为主,不像广东以商贸为主;股份合作制成为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所有者与经营者在一些大的民营企业中开始分离,即董事长与总经理开始分离;等等,这里从略。(据《浙江经济报》/单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