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2日电 俯观浙江大地,可以发现一幅生动而奇妙的群落景观: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紧密簇拥抱团,构成大小规模不等、专业特色鲜明的一个个经济区块。据资料统计,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在519个区块中,总产值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
四 大 法 宝
这几年浙江块状经济发展很快,基本已覆盖全省各个县市区,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与4年前相比,浙江块状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企业进园入区抱成团
近年来,各地针对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弊端,积极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导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类园区748个,总投资600多亿元,其中省级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工业园区和100个乡镇工业专业区。目前,经省有关部门审批的特色工业园区90个,总投资将超过200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近90亿元,吸引了上万家企业;经省有关部门确定的乡镇工业专业区共47个,其中机电、五金、电子等专业区21个,纺织、服装等专业区有14个,木业、化工、印刷等专业区12个,这47个乡镇工业专业区2000年工业总产值1636亿元,销售产值789亿元,实现利税87.6亿元,出口交货值达182.2亿元。园区建设促进了企业空间集聚,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和集中治理污染,成为支撑近年来浙江工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推进城市化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载体。特色产业与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的互动共进,构筑了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有的已经开始向制造业基地发展。如乐清低压电器2000年产值1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1%,占全国低压电器产量的1/3,发展为全国低压电器生产基地;台州年产摩托车整车能力200多万辆,占全国的1/10强,全市有56家整车厂,2280家配套企业和2万多名产业工人,发展为全国五大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2001年成交额212亿元,发展为全国日用小商品生产基地;温州继“中国鞋都”之后,又发展形成“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和“中国精细模具加工基地”等。可以说,这些基础好、成长快、潜力大的块状经济,将成为浙江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基础。
2、龙头企业织起产业链
据调查,全省特色区块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0313家,有188个区块集聚的规模以上企业超10家。一些区块如永嘉瓯北泵阀业,虽然企业数量由1990年的800多家减少到300多家,但销售额却由当时的1亿元增加到30亿元,企业平均规模由12.5万元发展到1000万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龙头企业得到快速成长,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1996年,乐清的正泰、德力西集团销售产值分别是14亿元和11亿元,2000年已发展到42亿元和3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6亿元以上,成为全国低压电器行业的排头兵,吸引近千家中小企业加入其产业链,带动了低压电器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效应的提高。宁波服装业的雅戈尔集团,平湖服装业的茉织华集团,海宁皮革业的卡森集团和雪豹集团等企业都已显现出现代大企业的雏形,不仅销售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位居前列,而且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对所在块状经济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等起到了领头雁作用。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逐步向两头延伸。如诸暨袜业已从单一织袜向为袜业配套的抽丝、加弹、包覆发展,派生出了化纤加工业和电脑袜机、加弹机等机械制造业。绍兴的块状特色是轻纺面料,现在"恒柏"西服、"步森"服饰等一批服装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过去“有布不成衣”的状况。
3、信息优势造就无形市场
浙江块状经济之所以充满活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适应性强。过去人们担心块状经济会因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衰落,现在可以明显看出,块状经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了遍布全国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商城设有115个托运点,1200多辆运输汽车,每天从业人员超万人,日进货近1000吨,日出货高达1500吨,货运汽车直达全国31个省市的140多个城市,并能直达黑河、满洲里、拉萨、伊宁等边贸城市,经义乌运出的产品比直接从产地运出的产品成本低速度快,基本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的中心。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而且二者呈此消彼长的态势。目前,全省大型专业市场都广泛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有17个市场开展了网上交易。依托块状经济建立的“中华商埠”、“中国纺织网”、“中国塑料网”等网站都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义乌的“中华商埠”自去年10月开通以来,国内外注册会员有5万多人,拥有商品信息28大类8万多条,现已接订单2700多笔,交易额600多万元,签订意向成交合同3000多万元,最近还与My8848.net合作推出“小商品专卖场”,办起了“网上永不闭幕的小商品博览会”。
4、“引进来”与“走出去”
这几年浙江外贸出口一直保持强势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块状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提高。据调查,2000年全省区域块状经济中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的企业有10276家,出口产品产值占区块总产值10%以上的有区块161个。嘉兴块状经济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外向度高,2000年出口比重30%以上的企业有6260家,占全省的61%,如嘉善木业最初是靠引进台资
“无中生有”发展起来的,经过短短10几年的时间,共引进19家以台资为主的外资企业,木业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1/3,创造出在“没有森林的地方,崛起一个木业大县”的奇迹。绍兴县2001年8.5亿美元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占到总量的近90%。义乌已成为世界各国商人云集的地方,目前有200多家国外贸易机构在义乌设立了办事处,3000多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小商品城2001年的出口额就达50亿元,占整个市场交易额的25%。
吸引外资发展特色产业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是近年来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这表明浙江块状经济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已初显先发优势。目前嘉兴仅服装业就已在境外开办了三家中资企业,如茉织华集团在约旦投资250万美元,成立了茉织华约旦有限公司,海宁有86家皮革企业和业主在俄罗斯搞跨国经营。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浙江的专业市场也开始迈出国门,目前已在越南、南非、阿联酋、巴西、俄罗斯等国开办了专业市场,有效带动了浙江产品的出口。
两 大 优 势
1、网络型的全方位扩张
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网络型的整体漫延的扩张。在块状经济这个立体网络中,每个节点和每个维向上都存在着强烈的扩张冲动,区块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发展源,都在寻找和不断拓展自身的生长发展空间。虽然,在某个特定方向上,它扩张的速度可能不是很快,但整体扩张的速率却是最高的。试想一下,义乌小商品块状经济从出现到达到今天200亿元的产值规模,只用了十几年;绍兴轻纺块状经济达到今天180亿元的产值规模也只用了十几年;有哪一个大企业获得过这种发展速度呢﹖
区块中的众多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禀赋和对市场需求的独特理解,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生产出五花八门的产品系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现代消费市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对产品雷同的排斥和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浙江块状经济适应了这种市场变化,众多民营企业依各自不同的路径追踪着市场的热点,生产出多种多样具有新性能新外观的新产品,而且日新月异,创造不止,始终把握和引导消费潮流的变化。
2、400万跑市场的浙江人
从产品到商品,最重要一点还是销售渠道,永康五金产品就是最好的证明。永康产品之所以能一哄而上,而且都能销得出去,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永康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的庞大的销售网络。在永康,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谁家有新产品,只需在当地媒体做一小块的广告,跑推销的人便会纷纷不请自来。据不完全统计,单是永康一地就有近30万人在外推销永康各类五金产品,全国各类市场都有永康人的身影。永康众多的五金产品都是由这支队伍推去的。
正因为有了这支推销大军,产品销售后顾无忧,所以在永康就形成一个奇特现象,一旦出现某个好的新产品,一夜之间就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生产该产品工厂冒出来,然后彼此间大打价格战,到最后就开始淘汰赛,脱颖而出的一批企业迅速成长,而淘汰下来的则伺机而动,等待下一轮机会。尽管在每一轮大浪淘沙的淘汰赛中有一大批企业倒闭,然而吹尽黄沙始见金,总有一些企业还是留了下来,并逐渐做大做强,最终形成一个产业群。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永康独有,在乐清、苍南、路桥、慈溪……据统计,4000万浙江人中,就有有300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有100万浙江人在海外经商。正是这400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跑市场的浙江人撑起一个个特色鲜明,活力四射的经济板块。
四 大 挑 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短缺经济向买方市场转型,我国加入WTO,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宏观背景的变化,将极大地影响着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走势。未来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将面临四大方面的挑战。
挑战一: 怎样适应WTO游戏规则
浙江企业主要集聚在块状经济,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劳动力低廉,生产成本低,出口价格优势明显,面临反倾销的压力。如欧盟出台的“CR”法规全面禁止温州玩具型打火机进入欧洲市场。二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按照《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为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类健康,保护动植物生命,保护环境和出口产品质量等,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发达国家更是通过制订强制性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对国外产品进行准入限制。浙江受现有生产技术、原材料和检测设备的限制,包括纺织品在内的许多块状经济产品一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过高的技术标准,这将严重影响浙江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浙江的农产品和动物源性产品已经开始受到冲击了。三是知识产权问题。WTO规则要求成员方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规定,即执行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权、地理标识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信息专有权等。目前浙江块状经济中的许多企业很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克隆”,这在今后会遇到很大麻烦。
挑战二: 如何面对短缺经济时代
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挑战。浙江的区域块状经济大多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当时市场需求旺盛,随便生产什么都有市场,总体上表现为粗放经营和数量扩张。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短缺经济已经基本结束,需求不足约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传统的一般产品出现世界性的生产能力过剩,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今后几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这样,拉动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内力和外力都明显减弱,浙江产品今后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残酷。
挑战三: 怎样应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表现为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全球性流动与配置,产业结构全球性调整和转移,产业链全球范围布局和重组,并逐步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运行规则。经济全球化对浙江块状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跨国公司或大企业进入纺织、五金、医药化工等某些块状经济领域,把单个企业规模做大,挤垮中小企业或把其纳入产业链,导致原有块状经济的消失。二是随着企业“走出去”,在国外直接投资办厂增多,可能会带动纺织、服装、小商品等块状经济的外迁,类似美国、日本、台湾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家电、IT制造业等转移到国外一样。三是浙江的块状经济一般市场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不高,很容易被拥有劳动力和市场优势的中西部地区仿效甚至替代,如平阳麻步镇的塑编业由于受到内地塑编厂家的冲击,现在停产外迁的已达2/3以上。
挑战四: 如何超越低水平发展阶段
就总体上说,浙江块状经济还处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定位低、企业素质低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块状经济有不同的产业层次,像美国加州“硅谷”的软件、西雅图的飞机、底特律的汽车及零部件等处于产业的较高层次,意大利的针织品、瑞士的手表和军刀等已经发展成熟,东莞和苏州一带的IT制造业也与高新技术产业接轨。与之相比,浙江块状经济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二是产业链比较短,深加工能力弱。如绍兴的纺织业,中间织造环节很大,但前道的机械制造、制丝纺纱和后道的印染整理、服装加工等能力都很弱,只能生产一些大众化的面料。三是园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名目繁多,布局过散,规模过小。目前全省有近800个各级各类园区,冠以园区名称的有10多种,而且部门管理交叉,地区行政分割,建设标准不高,严重影响了产业集中和企业向园区集聚。四是企业素质低,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2000年温州工业从业人员125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外来打工者,50%的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五是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块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温州有35%的企业反映资金不足,融资困难。鹿城区近年来有5000多家企业提出用地要求,但该区只能解决其中的1/3,许多企业因用地问题而外迁。(据《浙江经济报》/郭占恒
刘晓清 李永刚 吕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