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2日电 10年来,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备受国人关注,尤其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经济更是独领风骚。充满活力的浙江经济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他们纷至浙江调研、分析,以经济学家特有的视角论述、解读“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尽管他们的论述各有侧重,见解各有千秋,但他们对浙江经济的精妙阐述,确实值得一读。
洞察浙江发展
吴敬琏:浙江离现代市场经济不远了
吴敬琏简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说,浙江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初期市场经济的过渡。浙江可率先建立现代市场经济。
吴教授认为,浙江的市场经济正向纵深发展,在全国较早地基本实现计划经济向初期市场经济的过渡之后,今后将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这里出现了一些非常有希望的“好苗头”:比如高新技术产业所要求的各种制度逐步建立创业精神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相结合,有可能在浙江形成中国的硅谷;城市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已有100亿元之多,对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建立新型土地制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十分有利;西部开发力度不小,既为自己开辟了新的舞台,又培养了西部的企业家队伍,带动了全国的市场化。
同时,吴教授指出,现代市场经济与初期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法制。初期市场经济经营地区跨度小,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关系“做生意”,现代市场经济经营范围大,彼此间或许根本不认识,要靠法制来建立信用。相对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初期市场经济而言,从初期市场经济过渡到现代市场经济的任务更艰巨。
钟朋荣:浙江“小狗经济”能量仍很大
钟朋荣简介: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为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受聘兼任西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在中央办公厅从事过六年调研,参与过中央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的调研和文稿的起草,对中国宏观经济和政府运作机制有透彻的了解。
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看到以下场面:3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斑马吃掉!
3条小狗是怎样打败大斑马的呢?大致过程是:3条小狗一起扑上去,第一条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鼻子,无论斑马怎么撞它,它都死死地不放;第二条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尾巴,无论斑马怎么踢它,它照样死死地不放,斑马前后都无比疼痛,已经丧失了自卫能力;第三条小狗则开始咬斑马的腿,咬了很久,斑马已经站立不住了,猛地倒下,3条小狗开始置斑马于死地。
3条小狗能吃掉一匹大斑马,其秘诀在于8个字:分工明确,合作紧密。正因为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决不动摇,才产生了分工的优势,产生了合作的能量。
浙江台州的经济就是“小狗经济”。1999年,我带领专家组跑遍了台州下属的各县市和许多企业,得出了这一结论。
台州市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家族式的,或者就是家庭工厂。这些企业有非常细致的分工。甲企业生产A部件,乙企业生产B部件。作为家庭工厂,资金规模不是很大,人员也不是很多,不可能生产摩托车,但可以将摩托车上的某个零部件,甚至某个螺丝生产得非常精细,将其产量提高到足够大,将每个螺丝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张家生产A部件,李家生产B螺丝,整个台州市就成了一个大型摩托车生产集团。这个“集团”由上千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机制灵活、动力很强的家庭企业组合而成的。结果,台州市的摩托车生产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生产企业低30%左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要不了多久,内地许多大摩托车生产企业就会被台州一大群“小狗”打垮。
浙江要把信用经营成产业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教授日前在浙江就打造“信用浙江”出语惊人:“要把信用变成一种产业,精心打造。”
针对中国目前的诚信状况,他感慨道:现在不少人不讲信用,主要是失信成本太低。讲诚信要有物质基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把信用变成商人的成本和效益,要把信用变成一种产业。
钟教授认为浙江目前在全国的信用水平还比较低。现在许多企业都在进行二次或三次创业,设备动辄上千万元,大规模生产,品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诚实守信。当然不讲信用的现象依旧存在,其关键还是失信成本太低。
在钟教授看来,提倡信用,就要提高不讲信用的成本,让失信的商家无法生存。精明的浙江人应该把握机遇,把信用发展成一种新的产业。通过发展信用产业,真正培育“信用浙江”。
聚焦“温州模式”
董辅礽:培育市场经济文化
董辅礽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经济成长论”的杰出代表。其许多著作近年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从各地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指出来。
第一,“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温州人有长久的经商传统、开放的传统和手工业制造的技能,而且有广泛的海外关系。因此商业文化或者说市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十分勤劳,勤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哪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因此,各地在学习温州经验、发展民营经济的时候,首先要学习和培育市场的文化,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第二,一些地方在移植“温州模式”以发展民营经济时,往往注意给民营经济以各种优惠,这在民营经济刚起步时可能有必要。但从温州的经验看,要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是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宽松的环境,让人们自己去闯,去创业,去克服困难,去承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市场经济的文化。
第三,在温州,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确实出过不少问题,甚至严重的问题。其中有民营经济自身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规范的问题。对此应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并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各地在学习“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的时候,如何对待民营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值得注意。
张仁寿:三股力量推动温州发展
张仁寿简介:
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兼省社联副主席,系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曾获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个人得出一个结论:所谓温州模式实际上就是依靠民间和市场的力量,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使经济运行方式转向市场化。另一方面率先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多元化。概括起来,我觉得温州的基本经验是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温州发展到今天,主要依靠三股力量在推动。第一股力量是民间的力量。不光是将民间力量投入到竞争性的部门,而且把民间力量推广到基础设施行业、社会、文化、医疗、教育各个方面。第二股力量就是市场的力量。第三股力量是分工的力量。温州家庭工业、小型企业分工非常细化。整个浙江也一样,像永康、义乌的做法与温州很接近。这三股力量,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本质所要求的。
吴敬琏:中小企业是吸收劳动力的好途径
我同意小型家庭企业在竞争力方面是有优势的。温州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但适合温州的不一定适合全国。 国家经委主任曾培炎之后也到温州,沿着我去过的企业看了一圈,调查回来称“去晚了”、“吓一跳”、“想不到”。之后,国家经委出台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启动期间,全国还在“保八”,而当年上半年温州工业增长12%,这样的速度是令人惊讶的。
温州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是有竞争力的。温州让我得出结论:在一些地区,已经形成具有很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群,只要我们采取措施,支持它们的发展并积极加以引导,很快就会在全国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增长极”。
他们的投资和扩张活动所创造的需求,将拉动自身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复苏,从而形成供给与需求相互拉动的良性循环局面。这样,国民经济这盘棋就能全局皆活。这正是我们要努力争取达到的。
全国每年有500万到1000万下岗工人,温州没有下岗人员,浙江全省也只有数万下岗工人,为什么?中小企业吸收了。温州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小企业,是吸收消化劳动力的好途径。
点评浙江人精神
姚先国:浙江人经济素质强
姚先国简介:
现任浙江大学对外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青年基金首批资助的四名学者之一。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我们一直在讨论浙江经济发展的模式,浙江引以自豪的是资源少,过去的经济基础差,国家投入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升到第四位。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曾发表过一个看法,表面上看浙江经济是成也市场,败也市场。浙江之所以发展快,就在于抓住了市场改革的机遇,在市场化方面领先了一步。为什么浙江的市场化能够领先,我说主要原因在于浙江人力资源的独特结构。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现在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家也越来越认同,浙江之所以能抓住市场改革的机遇,就是因为它的人力素质的资源配置能力强。
何为资源配置能力?即表现在能够创新,把资源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地方。这种能力对一个企业也好,对一个地区也好,都非常重要。浙江历史上有经商的传统,有浓厚的商业意识,观念新,人的市场合作能力强,所以在市场配置能力方面,我们占了这个优势。过去我们讲个人的素质是思想素质、技术素质、文化素质,我说恐怕还要加个经济素质。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就在于人的活动能力强,经济素质好。因此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泊溪:浙江优势归根结底在人
李泊溪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发展战略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预测局局长、研究员。是我国在技术经济、数量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方面有影响的学者。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多次得到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助。
浙江人聪明,浙江的企业家具有创新能力。我看世界的跨国公司大多是私营的、股份制的。我希望中国的跨国公司率先在浙江产生,有这个可能性。浙江的优势在什么地方?说浙江的人,温州有100万人在外边。另外,浙江的市场、浙江的所有制结构也都是优势。实际上,浙江的优势,归根结底是人,在于人的创造性,人的开拓能力,人创造的品牌。我觉得浙江的这个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高尚全:浙江人有“五千”精神
高尚全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在证券投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等方面颇有影响。
第一个“千”是千辛万苦创业。搞市场经济必须创业,创业是非常艰苦的,必须千辛万苦。
第二个“千”是千方百计来经营。搞市场经济不经营是不行的,怎么开发产品,怎么营销,这里都有很多的学问。浙江人一开始穷,所以就出去经商。
第三是千家万户搞生产。一家一个车间,一村一个厂,一个县、市一个产品,就这样搞起来了,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商品。
第四是千山万水找市场。温州地区没有地域界限,哪里挣钱就到哪里,到青海、宁夏各地都可以看到温州人开的店。很多浙江人在欧洲、美洲都留下了足迹。
第五是千头万绪抓根本。浙江人主要抓两条,一个是营造创新环境,第二是保护产权。创新靠企业、靠个人,个人积极性提高了,政府只要营造环境就行了。所以浙江、温州模式,遭到一些批评,但是浙江人不争论、不张扬,继续干。千头万绪抓根本,抓了根本后,其他不需要管的可以不管。(据《浙江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