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闻热点跟踪
围甲冠军看新湖
拥有李昌镐、马晓春、俞斌等超一流豪华阵容的新湖队逐鹿纹枰,一句话我不夺冠谁夺冠!
更多报道请点击

浙江劳模
“工作着是美丽的”,让我们为劳动喝彩,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喝彩。
更多报道请点击

关于壁垒
中国加入WTO,一些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如关税壁垒将逐渐淡化,然而非关税贸易保护壁垒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将对我国的出口造成新的威胁。
更多关注点击此处
绿城能赢球吗?
屋漏偏逢连夜雨!绿城现在是,球队实力差,伤兵黄牌一箩筐,老瓦又被罚,都这样了绿城能赢球吗?
更多报道请点击
  返回主页
   
   生死抉择显真情
               ——战友们眼中的“一等功臣”李冠清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01日电 一位左脑颅被弹片击碎的英雄,奇迹般地有了清醒的意识——7月15日,当我们走进杭州117医院特别监护室,看望昏迷数月的李冠清时,惊喜地听到了医生报告的好消息。

  躺在床上的李冠清仍显得那样高大。他的手里,还紧握着一张和出生才2个月的女儿的合影。与他并排躺着的,是结婚2年、相聚却不足2个月的妻子崔永霞。

  人民解放军驻浙某部机枪连副连长李冠清自2月21日为抢救战士受伤昏迷后,崔永霞就一直守在他身边不停地呼唤,不停地讲述以前的事。因为伤心和虚弱,崔永霞也经常累倒。但她说:“我相信他一定能醒来,因为战士们不会让他走……”

  从心底奔涌出来的爱

  3.7秒,是一枚手榴弹从拉弦到爆炸前的时间。这个短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瞬间,却让一位军官与一名士兵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2002年2月21日,驻浙某部新兵大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18岁的陈燕贺在挥臂掷弹的瞬间,由于过于紧张,拉了弦的手榴弹竟滑落到脚后跟的地上。

  手榴弹“滋滋”地冒烟,陈燕贺呆住了!千钧一发之际,站在他左侧的李冠清大喊一声:“快卧倒!”喊声未落,他一跃上前,奋力拉着陈燕贺,并把他推入左侧的避弹坑。为了避免踩伤坑内的陈燕贺,李冠清跨过避弹坑向前猛跑。跑出约12米时,“轰”地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灼热的弹片无情地飞入了他的头部。李冠清栽倒在地,不省人事;陈燕贺安然无恙。

  3.7秒,几乎来不及思考的一瞬间,李冠清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新兵,将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盛夏7月,我们来到李冠清所在的部队,走访他的战友,寻找答案。

  从训练场上归来的战士们,再一次陷入了对李冠清的回忆中,又一次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文书曾招平去年底到新兵连才认识李冠清,虽然相处不过2个多月,但李冠清的爱兵故事却能说出一大堆。去年11月底的一个晚上,曾招平找李冠清要手电筒,说新兵王拂晓的肠胃出了毛病,想上厕所。李冠清也紧跟了出来。王拂晓上完厕所,李冠清拿着手电筒蹲下身子探头往便坑边照边说:“王拂晓的大便还是红的,看来病得不轻。”

  此时,已是夜里11时了,室外寒风呼啸,李冠清疾步赶回妻子的临时住所——几天前,妻子和2个月大的女儿来队,由于旅途劳累和水土不服,两人都打了3天吊针,一直没有恢复。望着虚弱的妻子,李冠清愧疚地说:“小王的病还没好,今天他又收到家里的信,说他父亲生病住院了,情绪很不稳定,我想晚上去陪陪他……”说完,他亲了亲襁褓中的女儿,抱起自己的军被冲出了门外…… 对战士爱得深,更为战士想得远。副指导员戴大喜回忆起李冠清常说的一句话:“我们这些基层带兵人,用兵是一阵子,但爱兵要一辈子。战士把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我们就要为他的未来着想,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来自安徽农村的战士卢德瑞,现在南昌陆军学院学习。刚到部队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报考军校当一名军官。但在2000年7月,旅组织骨干集训队时,他没有被选上。缺了报考军校的必备条件,小卢的情绪一落千丈。李冠清得知后,鼓励他正确面对挫折,勇于奋起。第二年,卢德瑞刻苦努力,终于参加了骨干集训队。

  从集训队回来,小卢翻开课本却傻了眼。原来,他高中还没读完当了兵,书本上的很多内容根本看不懂。李冠清把自己宿舍的钥匙交给小卢,让他晚上来复习,并且耐心辅导;有些自己也一时搞不懂的,就先请教别人再教小卢。功夫不负有心人,卢德瑞以步兵专业排名第三的好成绩考上了南昌陆军学院,圆了自己的军官梦。得知李冠清受伤后,远在军校的小卢心急如焚,写了很多信向战友打听情况。

  在李冠清的建议下,两年来,连队从生产收益中拿出资金,购买了近千册书籍和电脑,开设了文化实习班、计算机培训班,成立了书法、美术、电器、法律等学习小组。李冠清还积极鼓励官兵参加各种函授、自考和军地两用人才培训。近几年,全连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先后有40余名官兵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23人考取了计算机等级证书,80多名退伍战士凭着在连队学到的过硬本领,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在战士们深情的叙述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他对战士的爱是从心底涌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一颗爱兵的心,才使李冠清始终把战士的利益放在前面,用营教导员秦新春的话说:“英雄壮举是李冠清平时爱战士的集中体现!”

  爱有源头情不竭

  一间崭新的营房,李冠清还没来得及入住就受了伤,但战士们仍要每天打扫一遍,通信连的女兵们还将108只千纸鹤挂在门边,祈愿主人早日归来。

  在桌上码得高高的20多本学习笔记中,我们翻到了一本厚厚的谈心笔记。笔记本上,每一名战士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专业特长、思想状况、社会经历等记得详详细细。秦新春说:“这是李冠清了解战士的法宝。他把每个士兵都装在心里,不管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他都一视同仁,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

  战士黄文扬来自经济发达的福建沿海地区,但母亲早逝,父亲又因采石致残住院,家中还有未成年的弟妹,经济十分拮据。贫富反差使小黄经常牢骚满腹。李冠清了解内情后,悄悄地以连队党支部的名义每月给他家里寄去300元钱,直到4个月后小黄的父亲伤愈出院,小黄才从弟弟的信中得知副连长寄信的事,他主动找到李冠清说:“从今后我再也不说怪话了,一定好好干。”

  近3年来,李冠清通过谈心、交心、钱物接济等方法,先后帮助9名家庭贫困、弟妹辍学、亲人下岗的战士战胜困难,树立了信心,有3名战士入了党,转了士官。

  一位年龄不到30岁、兵龄不过10年的年轻军官,为什么对战士的情那么深,对士兵的爱那么厚?翻开英雄的档案,李冠清人生轨迹简单而鲜明:1991年12月从河南省西平县入伍。10年间曾3次被评为“优秀党员”,5次被评为“尊干爱兵”模范,9次受到嘉奖,2次带领所在班、排荣立集体三等功。

  眼看着李冠清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驻浙某部政治部副主任陆余良说:“李冠清有着非常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论是当战士、当学员还是当干部,他始终追求一个目标———做一名好军人。”

  李冠清当过饲养员、炊事班长,也进过军校,当过排长、连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把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坚定信念的途径。

  曾担任过李冠清所在新兵连指导员的徐健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93年11月,连队举行野营训练。出发前,连队在检查战士的装备时发现,李冠清除了要求带的物品外,还有一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指导员问他:“拉练的任务这么重,还有时间看吗?”李冠清回答:“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李冠清所在的部队,是一支素有“铁军”之称的红军部队。李冠清当新兵排长时,新兵连的费连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见费连长亲自给脚上打泡的战士端热水、涂药膏,深受感动。曾与李冠清一起当新兵排长的伍天龙说:“每次李冠清和我谈起这件事,就表示一定要做一个这样知兵爱兵的好干部。”部队的荣誉室里,放着“模范连长”郭德琪的骨灰盒。李冠清隔三岔五就要去看看。

  正是有了这种自觉传承,正是沐浴在浓厚的爱兵氛围里,接受着一代又一代爱兵模范的熏陶,李冠清明白了应该如何做一个好军人、一个优秀的带兵人。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心得体会中,他这样写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到部队就是士兵利益至上;作为一线带兵人,我们必须时刻把战士的冷暖放在心上。”

  有了这种人生追求,李冠清知兵爱兵,获得了战士们的信赖。李冠清受伤后,被救的新兵陈燕贺跪倒在李冠清的父亲面前:“从今后你就是我父亲!”好军嫂崔永霞拉起陈燕贺说:“你要好好干,要对得起连长对你的这片心意……”

  不惜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去保护战士,这就是一名优秀带兵人的心意,一名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心意。为此,驻浙某集团军党委给李冠清荣记一等功。 (据《浙江日报》/周锋 吴雅茗 史梅)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