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19日电 考生所填志愿是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能否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至关重要。
一、放眼未来正确定位
考生填报志愿要正确定位。我们应该看到,21世纪的今天,我国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并非惟专业取人,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学历和专业决定终身的局面将被打破。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自身的发展要有前瞻性认识。是一次定位还是要继续深造进行二次定位,对专业也要有前瞻性的认识,不要紧紧盯着当前的热门专业,其实“热门”和“冷门”专业都是相对的,所谓的热门专业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考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选择院校和专业,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的位置。
二、掌握信息了解政策
考生应掌握主要的招生信息。一是招生政策,特别是有变化的政策,比如,取消1至5批的学校服从志愿,采取补报志愿的方法,完全按照考生所报志愿进行录取;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取消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报考本省师范院校加10分投档政策和原则上取消师范定向计划,面向全省招生。二是考生电子档案投档原则,我省今年1至5批每批安排6个学校志愿,第一和第二志愿按志愿优先原则投档,参考志愿按分数优先原则投档,补报志愿的录取按志愿优先原则投档。三是要了解所填学校培养模式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主要课程相近专业,特别是一些新增专业特点以及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渠道等。招生有关信息可以从省招生办和高校网站中获取。
三、合理有效扬长避短
考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院校和专业,这有助于个人特长的培养和发挥,也有利于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有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考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进入大学以后发现不适合自己,不仅消蚀了他们的学习动力,甚至会影响成才立业。从社会的角度讲,还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选择志愿除了要考虑兴趣、爱好外,还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高考成绩和身体状况就是考生的实际情况。考生填报志愿要从这两个实际出发。在选择志愿时,既要注意自己的总分,还要注意自己选择专业的相关单科成绩。高校在录取时比较注意专业的相关单科分数。另一个实际就是身体状况,在我国现行高校录取的体制下,有不少专业对身体有要求。每年考生体检身体“全合格”的所占比例较小,大部分考生的体检结果属于“合格限报”。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填了限报专业,结果在录取中被退档。
填报志愿要慎重灵活,留有余地,使考生所填志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要慎重填好第一志愿并且提高准确率,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第一志愿和其他志愿的关系,其他志愿在第一志愿落空时起作用,更要注意同一批次不同学校之间的“梯度”,今年特别要注意的是考生应该正确对待补报志愿,不要错失良机。(据《浙江日报》/陈晓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