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18日电 ◆考生和家长要认真领会当年的招生政策,掌握各种信息。
了解各招生院校的招生人数、专业以及往年这些院校和专业的报考情况和录取分数线等情况。力求做到知己知彼,做到心中有数。高考填报志愿虽是考生自己的事情,但是考生的知识、经验均不足,为了正确填报志愿,要充分咨询,要征求父母的意见,请求父母帮助分析,反复讨论。班主任和课任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特点和心态,积极争取班主任
和课任教师的指导,以便更好地定位自己,更好地选择学校与专业。
◆考生要充分估计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实力与特点。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填报志愿的准确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考生对自己所处位置估计的准确度,也就是自己在本校毕业生中,尤其是进入高三以来直到报名前,历次考试成绩在全校中的位置。还要清楚各次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与高考题目的差异。看一看自己所在学校在全市中的位置,再看看自己在学校、年级中所在的位置。
◆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
考生在报考志愿时,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吻合或接近的专业,录取后学习积极性就高。有特长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专业,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填报好第一志愿。
根据历年录取的情况看,第一志愿的录取率约占80%以上,许多高校也愿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因此,选好第一志愿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对自己的正确估计,如果感到自己实力雄厚,且不受题目难易程度所左右的,这样你就可以报考认为比较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如果你的实力不太雄厚,只能报考一般院校的较理想专业。如果再差,就只能填报一般院校的一般专业或一些比较偏远的院校。
◆填报志愿结构要合理。
因为一个考生要填写十几个志愿,这十几个志愿组成一个志愿的整体。填报每一个志愿,都要充分动脑筋,要使每一个志愿都能发挥作用,因此要求考生填报志愿时要高度重视志愿结构,以保障能被录取。要注意拉开档次,选好第二志愿。根据历年录取的情况看,第二志愿的录取率仅占10%左右。所以考生不要将第二志愿报得太高太热,一定要拉开档次,掌握坡度。
◆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要处理好“本市”与“外地”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必须注意报考一些外地院校,以增加录取的机会;要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要将报考志愿档次拉开;要处理好“热门”和“冷门”的关系,只有“热”“冷”结合,才可增加录取的可能。(据《中国教育资讯报》/陆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