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稿,大抵是由于我们和温州一种难解的缘分。
1990年,我们两人第一次结伴出外采访,去的就是温州。十年了,我们目睹了一出大戏,清晰地触摸了这一富有时代印记的经济地理横断面。
今天,温州和温州人早已不再像当年那般灰头土脸、神情惶然。关于温州和温州人的传奇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津津乐道,其传播速度、频率、范围恐怕绝不亚于任何一场“思想地震”。
我们没有兴趣去追记已经开始变成类似于教科书的“温州经验”,我们渴望从温州再次找到能让自己、也让广大读者的大脑皮层兴奋不已的元素。于是,温州积20年新生民间力量的勃兴所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分化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由此我们勾勒出了这本书稿的基本构架。近100年来,关于社会阶层的分析曾引得许多先贤哲人苦思冥想。当中国蹒跚步入20世纪末的“后改革时代”,这一命题又日渐变得时尚起来。事实也大体如此,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阶层已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我们确信,阶层分析是开启社会矛盾之门的钥匙,循着这一通道,我们试图分析影响温州乃至中国未来走向的基本因素。
在这本书稿中,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是我们的职业优势,同时也希望借此使我们对于温州阶层的主观判断更接近于真实。
书稿如约付梓,首先要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楼贤俊先生、责任编辑杨林海先生、丁睿娟女士。没有他们的热切支持与鼓励,这一些关于温州阶层的故事很可能仅仅成为我们两人之间有趣的谈资。
还要感谢新华社温州支社社长张和平先生。作为我们的同事,多年来他在那片土地上坚守良知、传播真理,本身就已融为温州改革乐章中一个响亮的音符。他为本书贡献了大量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框架性思路。谭进、萧云集等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孙晓亮设计了富有创意的封面,苍南龙港的倪立秋也为我们在温州的采访奔忙。他们都是不应该被忘记的。还要提到的是我们的妻子邵冰冰、李靖,多年以来,她们对我们的工作的支持已经不能仅仅用“感谢”两个字来涵盖了。
当然更应该致以敬意的,是无数我们熟知、相识或永远不会相识的温州人。正是由于这群不安分的中国人,才使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亮丽精彩,可圈可点。
胡宏伟 吴晓波 2001年岁末于杭州 (全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