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贫富差距有多大
联合国2001年5月14日至20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三次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即最穷国家的会议。会议和媒体透露的材料令人触目惊心,国际社会多年来力图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收效甚微,贫富问题已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
两极分化 触目惊心
全世界列入“最穷国家”行列的共有49个国家,其中非洲34个,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6个。49个穷国共有人口63亿,占世界人口的10%,但其收入却低于世界总收入的1%;这些国家贸易额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4%。
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这些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有235美元,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已高达25万美元。穷国和富国相差100多倍。去年全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00美元,这些穷国不到世界平均线的1/20;世界上三个顶级富豪的财产比最穷的49个国家年国内生产总值还要多;世界上225个巨富的财产总和多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1/2人口即30亿人的年收入总和;也就是说,一个巨富可发1300万人一年的工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中国1000多年来刻画两极分化的最佳绝句。但杜甫如果活到现在,他也会感叹用这两句诗来反映当今的世界现实已远不够深刻。
世界上占5%人口的阔佬每天的消费占全世界总消费的96%。就是说有3亿人在花96%的钱,而95%的人,即57亿人只能花4%的钱;同时,世界上有13亿人每天的花费只有1美元,近30亿人每天花费不到2美元,而且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20世纪全世界饿死的人达2500万,最后25年饿死200万,但同时农业产量和食品却是“极大地丰富了”。按人均每天2500卡路里计算,地球目前至少可养活100亿—150亿人。但时至今日,在埃塞俄比亚、苏丹、索马里等国,每天还有人在饿死。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为78岁,穷国人均寿命只有51岁,富人比穷人多活1/3。世界上有10亿人营养不良,其中有1000万人的食品被发达国家的猫和狗吃掉了。
贫富鸿沟 越挖越深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们憧憬和奋斗的目标,“不患寡而患不均”。但严酷的事实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以极迅猛的速度在向与人们主观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
贫富差别不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明显扩大,在美国这样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据统计,一个美国企业主的收入,1980年是职员平均的42倍,1998年已达419倍。众所周知,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20年间积累的个人资产已逾700亿美元(一说已接近1000亿),他的年收入是普通工人的10万倍。
过去10年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以科技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年代,但联合国承认,20世纪90年代恰恰是不发达国家经历的“最残忍的10年”。严重的社会动荡,不停的武装冲突,经济和科技落后,人才流失,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使穷国和富国间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国家政策失误,人口素质低下,50%的文盲、无节制生育,使这些国家经济雪上加霜。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和不利状态,对他们来说全球化是必须接受的现实,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原有的自然资源、劳力优势几乎丧失殆尽。成吨的咖啡、可可、木材与笔记本电脑、手机进行着有史以来最不公平的交易。20世纪90年代几次金融危机最终结果基本上都由发展中国家来承担。据统计,迄今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累计已逾25万亿美元。
档案的档案:
联合国1971年确定的穷国数为25个。30年过去了,这一数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近一倍。1990年穷国和富国的人均差别为1∶60,到1997年扩大到1∶74。
联合国1981年和1990年先后召开了两次最不发达国家会议,希望富国发善心帮帮穷国。可事实是:自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对穷国的援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45%。
2000年底,联合国在召开“千年首脑会议”时又承诺,力争在2015年前帮助穷国减少50%的贫困人口。(以上均摘自2001年5月23日新华社国际电讯,周东耀文)(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