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持杭州快速发展的基础平台
——杭州市市长仇保兴访谈


  新华网杭州10月22日电(记者张银曙)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举办各种名目、不同规格的节会汇总起来,数量要以千以万计。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会展业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巨大的效应。杭州从去年开始恢复举办70多年前首办的西湖博览会,并决定今后每年将举办一届,欲把西湖博览会这块金字招牌擦得铮亮,以吸引国内乃至世界更多人的目光来关注杭州。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杭州市市长仇保兴,而仇保兴市长的观点显然与众不同。

  记者:1929年,杭州曾经举办过西湖博览会;杭州为什么要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举办西湖博览会? 仇保兴:历史上的那次西湖博览会,规模和影响都很大:放在那个时代看,她与“巴黎博览会”、“芝加哥博览会”、“费城博览会”等齐名;放到今天来看,她开了中国会展业的先河。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西湖博览会是杭州也是国家的一个宝贵资源。这一资源,经过积淀,已经是一个属于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活的遗产。我们后人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这个遗产资源。

  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湖博览会是一个很特殊的遗产资源;特殊的遗产资源,要有特别的保护、发掘、利用方式和手段。在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上,杭州有些什么特别的考虑? 仇保兴: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本身,就是在抢救、保护这一资源遗产。在具体组织策划中,我们非常注重“办好”这两个字上下功夫,同时决定每年举办一次西湖博览会,目的就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把这一资源遗产真正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

  记者:顾名思义,西湖博览会上包括商品在内的内容非常广博。但有一个事实,就近年来阻隔物流的篱笆墙已经基本拆除,绝大部分商品也出现了全国性的过剩迹象。在这种背景上,杭州为什么不集中力量搞专项会展活动,而要办博览会? 仇保兴:这要从历史去看,70多年前的那次西湖博览会上,博大和精专是两个并行不悖的主题。那时,国内外的参展商品有近15万件,堪称当时的物品总汇;但同时还专设了提倡造就新国民的教育展馆、展示当时世界最新技术的铁路、电信、航空三个特别陈列处以及展示振兴民族产业的丝绸馆等。那次西湖博览会,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舞台,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同场交易,传统的产业和新兴的技术同台亮相,时代的理念与有形的物流同时碰撞交流。今天,我们重新举办西湖博览会,秉承的就是这样的主题。会展期间共有46个大项近150个小项活动,内容博大,但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展示和检验杭州在新世纪里发展的战略、机制和成就。具体地说,近几年来,杭州市明确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四大战略,以及以“信息港”、“医药港”为重点的“天堂硅谷”建设,始终是去年和今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的核心内容。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在举办西湖博览会时,杭州市思考的范围不仅仅是这一大型会展活动本身?

  仇保兴:是的。我们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四大战略和“天堂硅谷”建设,这是杭州在新世纪里全面、快速发展的依托和载体;与此相适应,近几年来,杭州市以前所未有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大力改善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过去一年间,杭州市就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和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联合国人居奖。同时,按照在WTO环境中经济和政府行政运行的要求,清理、修改、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政策;取消了不适应新形势的778项行政审批事项;成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大厅,把过去分散、拖塌的审批环节和程序变成了集中、并联的审批机制;成立了城市管理执法局,把原来分散在10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权责集中到一个主体上。公开、高效的行政效能,是我们政府近几年来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这几年努力营造和搭建的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平台。这个基础平台是无形的,西湖博览会则是个看得见的平台。两者互相支持,又互为涵盖。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湖博览会有会期,但不会有谢幕的时候。(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