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洽会”带来了什么?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30日电 昨天,西博会重头戏之一———“2001浙江经贸洽谈会”拉下了帷幕。为期四天的洽谈会究竟签下了多少订单、达成了哪些意向、又引来了多少投资,现在回答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外贸洽谈会,集聚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杭州通向世界搭起了一座透明的平台。通过这座平台,杭州向世界展示了自己、获得了宝贵的商机,也看到了差距。

  触摸商机展望前景

  当听说可以与国外买家坐下来面对面洽谈时,一位怀抱样品箱、打扮有点土气的乡镇企业家显得颇为激动。没想到过去东寻西觅、八竿子也打不到的国际大买家,这回竟手握订单主动找上门来了。10月27日,在国际贸易商“美商网”和杭州市外经贸委联合举办的采购招商会上,来自浙江各地的众多企业代表争先恐后地要求安排自己与外商面谈。

  此次洽谈会,因许多看得见的商机而引起了本地企业的极大兴趣。如美商网带来了价值数亿美元的采购清单,他们组织的国际买家,对供应商的产品规格、品质等都做了清晰的描述,标明了具体的价格、交货期等,有的产品甚至具体到每个螺钉的图纸、每个钻孔的直径。如此明确的指向性,自然让那些对口的本地企业热血沸腾。而每年要从中国采购大约10亿美元产品的百安居,同样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这家欧洲最大建材连锁超市在杭召开的供应商大会,聚集了全国各地200余位供应商,会议尚未开始便座无虚席,一些人只好侧立一旁用心捕捉有用的信息。会后一位供应商告诉记者,如能搭上百安居这条大船,今后的销路就不用愁了。

  浙洽会带来的商机是毋庸置疑的,但浙洽会于杭州的意义绝不只是拿下了多少的订单,吸引了多少投资。在洽谈会上,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外商评说:没想到杭州有这么美丽的风景,有这么开明的政府,还有这么多的好产品和好企业。这种评说,其实是一笔更大的潜在财富。 机遇背后挑战并存

  尽管商机满目,但透过浙洽会我们也隐隐嗅到了几许硝烟。浙洽会上至少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是随着WTO的逼近,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二是以Internet为基础的在线服务,将给传统的外贸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百安居供应商大会上,一位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明年下半年他们将在杭州的江干区和西湖区开出两家大卖场,面积均为15000平方米左右。卖场将经营包括建材管件、墙地面饰材、油漆涂料、厨卫设备、五金等八大类30000多个品种的商品,提供“一站购齐”的服务。同时,他们还将提供从设计到施工一条龙的专业服务。该经理说杭州的消费水平很高、市场潜力很大,他们的价格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百安居的可怕不仅仅在于它的实力,更在于它所执行的一整套标准化管理模式。凭借品牌效应和服务优势,百安居赢得了挑剔的上海人的信任,已在沪上开出了三家商店,年销售额达数十亿,今年8月开出的上海杨浦店更是一跃成为百安居全球最大的卖场。这样强劲的对手一旦在杭城安营扎寨,对本地装饰行业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

  有别于百安居的“长驱直入”,美商网此次的出色表演,则让人分明体味到网络经济对传统外贸行业的另一种“侵蚀”。拥有庞大的海外采购商网络和世界领先的国际贸易交易平台的美商网,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将许多国际买家和国内供应商牢牢捏在手中,其“线上虚拟见面”和“线下直接见面”的洽谈方式,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手段,为买卖双方提供了高效、可靠的交易平台,也为自己赢得了市场地位,这对转型期的国内专业外贸公司应有所启发。 对传统生产企业而言,电子商务的运用同样也已是迫在眉睫。据悉,是否善于用因特网与生意伙伴进行沟通,已成为国际买家选择供应商的重要参考因素。买家们普遍认为,因特网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供应商如能善用这一手段,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美商网大陆首席执行官高强说,今年的APEC明确提出了E-APEC战略,其中一点,就是指出传统国际贸易将走电子化、网络化国际贸易之路,电子商务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接轨国际刻不容缓

  本次洽谈会上,有两个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是美商网高层人士提及国际买家很关心供应商的认证情况;另一件事是加拿大一客商在接受采访时,也特意提到了产品的绿色环保认证问题。另据有关人士介绍,因供应商无国际认证而“痛失商机”的事情在洽谈会上亦有发生。这几件小事,无不映射出绿色认证在当前国际贸易中所起的必不可少的作用。但记者在洽谈会上与两位生产工艺品的私营业主随便聊起绿色认证时,两人都感到有些茫然;另一位介绍手中最新塑料制品的摊主,提起专利和认证也显得无所谓。这种情况不一定普遍,但也多少令人担忧。

  另一位经常出入于各大展会的外贸界资深人士则谈了自己对本次“浙洽会”的感观。她觉得杭州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不错,也具有向世界开放的心态,但在一些基础工作上还需继续下功夫。比如布展上应体现一些时尚化或个性化的东西,避免千篇一律;参展单位应该更主动一些,不能仅限于发发资料、简单地回答一些问题;此外,在这种档次和规模的洽谈会上搞现场销售,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据<杭州日报>/许静凯)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