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让人凝神屏气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31日电  孤山的包容力在这一次显得无比巨大,有那么多或美妙、或张扬、或蛊惑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静物如今就呆在这一方山水中,被突现、被柔化、被处理得各得其所。现在你走进孤山,会发觉静谧的孤山越发让人沉默,这些不简单的静物需要你去凝神屏气地去揣摩它们的心思。

  一场名为“岁月如歌”的国际雕塑展将于11月2日在孤山脚下开展。展览特色

  与往年的展览不同,这次的展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户外的环境雕塑作品,它们强调与孤山特定的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观的协调。来自6个国家和国内8个城市的50位雕塑家将展示他们专门为孤山而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将由国内外雕塑家针对选定的环境进行设计、摆放。而另一部分室内作品则设在西湖美术馆内,汇集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情话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中国主要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共62件。孤山作为中国第一个高等雕塑教育的发源地,七十多年来,孕育了大批雕塑人才,其中,研究生的作品始终代表着中国雕塑的发展水平,这次的展示将向人们展示当代雕塑学子们的最新创作成果,看一看雕塑艺术的未来。

  据悉,本次展览结束以后,室外部分的作品将由作者捐赠给杭州市人民政府,并由市政府安排长期存放在西湖风景区的公共空间中,它们将成为杭州人民乃至所有喜爱西湖风光的中外游客的共同财富。“岁月如歌”哪里来?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题是“岁月如歌”,可谈起这主题的来历,还颇费周章。4月24日清晨6点,踏着淡淡的晨雾,展览的策划人们就来到孤山公园进行现场会议,考察展场,研究作品的题材和布置。学术主持许江一见面就问:“展览学术主题想好了吗?我在今早两三点时,突然想到了‘岁月如歌’四个字,你们看好不好?”原来在前一天晚上,关于学术主题,大家在一起讨论了很久,认为这个展览应该围绕“岁月”来做文章,如何表述,当时大家提了几十个说法,都不太满意。而孤山的晨会,恰好就是对岁月如歌的映证,清晨的踏勘,本来就是沿着历史记忆的一次散步,移步换形,曲径通幽,遥想发生在这里的前尘往事,真的有如一种如歌的旋律在耳边萦绕,于是,展览的主题就此定下。

  如果说,去年展览的“山、水、人”,更侧重对西湖风光和自然美景的诗性诠释;那么今年的“岁月如歌”,则更侧重于对蕴含在西湖胜景中的人文精神的张扬。为何选址孤山?

  此次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把展示的地点定于西子湖畔的孤山,可谓用心良苦。主办方认为,孤山是西湖的心脏,是杭州文脉的中心。在历史上,孤山是杭州人文荟萃、风情独具的地方,在孤山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话,记录着无数时代骄子的传说。“岁月如歌”将唤起人们怀古思今的情怀,激励着后人沿着前辈的文化足迹,去谱写新的篇章。

  雕塑的“岁月随想”

  雕塑,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由于它占有三度(长、宽、高)空间,因此亦名“空间艺术”,也有称之为“视觉艺术”或“触觉艺术”的。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又可分为室外雕塑和室内雕塑。因材料能长期保存,并能起到装饰和美化建筑、器皿等作用,故常带有永久性和纪念性。

  雕塑的“中国岁月”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并存着写实与装饰风格的雕塑,至今犹大量存在。商周时出现憩静稚拙与写实俏色的玉雕和严峻而神秘的青铜器浮雕。春秋、战国的雕塑风格多样,并统一在强烈动感和装饰变形之中。秦代雕塑以静中有动、威仪的写实风格,代替战乱年代搏斗感。汉代雕塑以深刻的内容和鲜明的动感,表现出社会现实的深度。到南北朝,石窑和寺庙的雕塑,风格和类别趋于繁多。唐代雕塑,造型丰满优美,气势宏阔,流传久远。宋代雕塑精于表现现实生活,雕塑技法创新。清代雕塑则浮丽而繁琐。雕塑艺术多半通俗易懂,形象地记录科学、文化、经济、政治、军事、风俗等社会生活,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珍贵资料。

  雕塑的“西方岁月”

  西方雕塑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古希腊、罗马是第一个高峰,雄居峰巅的是菲狄亚斯;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高峰,雄居峰巅的是米开朗基罗;第三个高峰是19世纪的法国,雄居峰巅的巨匠是罗丹。

  此后西方雕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雕塑时代。所谓“现代雕塑艺术”,是指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古典雕塑的束缚,追求新观念和新价值,并采用新的表现形式,这种艺术流派,统称现代派。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远离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开始“脱离自然”,“安排自然”,“表现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

  中国的雕塑艺术不同于西方雕塑艺术的根本在于,西方雕塑艺术家的创作源于理性分析和追求对所见形象的逼真模仿,中国的雕塑艺术家们凭着直觉感受,进行自由创作,因此创造出来的作品则正是创作者用心所看到的形象,是一种内涵丰富于形象的像。鉴于此,学者称中国宗教雕塑是虔诚信徒心理所见的偶像。它高于现实生活中的像,是对人世的理解和对世事的感悟。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