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带来可喜现象

  《人民日报》编者按:中组部研究室的同志深入到浙江农村蹲点调研,与农民和基层干部朝夕相处,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撰写出朴实而生动的调查报告。他们的调查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和正在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党中央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决策正确、指导有力、效果显著。

  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将于今年上半年基本结束。那么,历时一年半、数以千万计基层干部参与的这一伟大实践活动,给广大农村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启示?这是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4月中、下旬,我们就此到浙江省金华市进行调研,先后到东阳市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垣村和相对发达的蔡卢村蹲点,吃住在农家,走村串户拉家常,广泛接触干部群众,所见所闻,令人兴奋不已。尤其是“学教”中涌现的许多可喜现象,处处折射出“学教”的巨大作用和带来的深刻变化。

  现象之一:都说好在“对胃口”

  “‘学教’活动究竟怎么样啊?”

  “好哇!”

  “好在哪?”

  “好就好在对农民的‘胃口’。”

  我们沿途问,蹲下聊,群众回答几乎众口一词。

  “为什么农民都说对胃口?”干部的回答揭开了谜底:群众这样说,是由于在“学教”中干部就是这样认识、这样实践的。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农村变化很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了各类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走上了富裕道路,但还有一部分农户相对贫困。他们各自的需求不同,“胃口”各异。而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上低标准,习惯于烧“大锅饭”,温饱就行,小富即满;有的满足于照抄照转的“一揽子”贯彻,只会炒“一锅煮”的“大烩菜”。其结果,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却不对群众的“胃口”,落了个费力不讨好。“学教”中,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思群众的批评意见,认识到,实践“三个代表”,就要懂群众的“胃口”,对群众的“胃口”。“学教”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味”的过程。我们蹲点村的干部告诉我们,要对“胃口”,就要学会为群众“开小灶”,炒“特色菜”。村里老人生活水平低,村里就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机制,使他们的生活费得到成倍增加,有的逢人便说:“这等于给我加了两个儿子。”一个加工专业户,因缺少资金,工厂濒临倒闭,村干部就帮助解决资金问题,使之起死回生。村里农田不成块,无法使用农机,村干部就组织平整土地,使全村实现了机械化。通过“学教”“调味”,干部找到了如何当好“三个代表”的感觉和真谛,他们说,只有努力对群众的“胃口”,群众才能真正把干部作为自己的忠实代表。

  现象之二:村官甘愿“赔点出”

  在金华,村干部有句口头禅:“当官就得‘赔点出’。”意思是说,要当好村干部,就得有舍得赔时间、赔精力、赔钱物的奉献精神。这原是蔡卢村党委书记卢楷文在金华市“学教”报告会上讲的一句话,随即不胫而走,成为广大村干部的共识。蔡卢村年轻的党委委员卢国朝,过去在建筑公司工作,年薪5万元,而当村干部每月天天出勤才600元,还得贴手机话费和摩托油费,一度想辞职外出打工。通过“学教”,他认识到,当官就得赔,为民赔也值。“学教”后,被选为村党委副书记。新当选村干部的卢成球告诉我们,原以为当官不发财,但也不至于赔,3个月干下来,还真得赔,当官不愿赔,群众就信不过。

  村官也是农民。村官难当,难就难在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学教”中,金华市采用典型引路等形式,从抓“赔点出”精神教育入手,切实解决“当官为了谁”的问题,增强村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取得明显效果。如今,“当官就得‘赔点出’”,不仅仅是村干部的口头禅,而且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自觉行动,他们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由此得到升华。

  现象之三:干部“走读”变“住读”

  “学教”后金华市的乡镇干部都有“三双鞋”,穿着皮鞋跑市场,穿上胶鞋跑田头,换上拖鞋住下来。群众称之为“换鞋”现象。市委书记汤黎路告诉我们,“换鞋”来之不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镇干部家在县城,每天“走读”,群众形容他们“早上来上工,回家打冲锋,像个临时工”。过去,市委也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效果不大。“学教”中,市委从解决对农民的感情问题入手,组织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假如我是一个农民”的大讨论,引导他们进行换位思考,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同时,组织乡镇干部下村入户,体察民情,了解农民。许多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虽然长期做农村工作,但并不了解农民,下村的最大收获是,真正了解农民、看得起农民了,农民很有智慧,很朴实,也最需要帮助。通过学习讨论和下村实践,干部增进了同农民的感情,进一步树立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为解决“走读”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整改中,市委建立健全了乡镇干部住乡驻村联户制度,使进村入户“换鞋”经常化。东阳市乡镇干部“换鞋”后,深入了解民情,普遍建立了民情档案,掌握了23万家农户的家庭收入、发展需求和困难情况,增强了农村工作的主动性。这个市还推行了根据村民对联村干部的熟悉程度,来检验和考察联村干部工作成效的办法,巩固了“换鞋”的成果。干部群众说,还是“学教”管用有效,治好了“走读”顽症,拉近了干群感情。

  现象之四:乡村干部求学热

  在金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干部中的浓厚学习氛围。各种讲座、培训班、报告会如雨后春笋,理论、技术干部变得十分“走俏”和“抢手”;乡村干部踊跃参加各类院校的在职学习、函授教育和新知识培训,理论兴趣、专业兴趣空前高涨;干部买书、订刊、上网蔚然成风,干部学技术、学微机、学外语成为时尚,市新华书店理论、技术书籍销售量比去年猛增。

  求学热是在“学教”中兴起的。金华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说,干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来自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理解。过去,干部中玩风很盛,大量时间花在扑克牌、麻将桌、钓鱼塘和饭馆酒席上。通过“学教”,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一位村支书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学习不够,讲话不灵,“学教”后,我学在前,先武装,常上网,讲话底气就足了,村民也愿听了。 为了把“学教”中出现的求学热变为长期“恒温”,金华市委实施“双千双万”工程,即经过3年的努力,使全市1000名乡镇领导干部和1000名村主要干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使10000名乡镇一般干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10000名乡村干部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同时,让村民来考核和选择联村干部,有本事、懂技术、作风好的“师傅型”干部各村争着要,没本事、缺技术、群众“拒收”的联村干部,“下课”待岗。许多乡镇干部颇有感慨地说,“学教”后压力明显加大,现在说外行话老百姓笑你,做外行事老百姓烦你,再不学习,连饭碗都保不住了。

  现象之五:乡村选举“静悄悄”

  灯开到天亮,狗叫到天亮,烟冒到天亮,手机打到天亮,脚步声响到天亮,这是1999年有些乡村换届选举常见的拉票场景。而今年换届选举却十分顺利,整个过程显得“静悄悄”的。东阳市歌山镇23个行政村,1999年换届选举,由于拉票等不正常因素的干扰,近一半的村没选出村委会主任。而在刚刚结束的换届选举中,该镇各行政村的村委会主任全部选齐。金华市委组织部的同志告诉我们,1999年村委会换届,全市没有选出村主任的村多达20%,而今年已经有97%的村选出了村主任。群众高兴地说,选举成功,首先要给“学教”记一功。

  透过“学教”前后两次换届选举结果的反差,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教”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作用。“学教”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弘扬了正气,为换届选举提供了一个良好政治环境。金华市委充分运用“学教”成果,把在“学教”中发现、掌握的一批群众公认度高、服务本领强的人推荐为候选人,普遍实行“两推一选”办法和候选人创业承诺的程序,使选举对象的确定与群众根本利益和愿望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正确的导向。

  同时,“学教”也给干部照了“镜子”、过了“筛子”,实际上为选民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村民们说:平时喊得应、叫得动的干部,选举时虽然“一毛不拔”,连根烟也不给,但我们还是愿意选他。而不受农民欢迎的干部,纷纷被群众“筛”了出来。在当地,一名干部为村民服务不热心,有的村民为批宅基地找他跑了17趟,在这次选举中落选。我们问一些村民:“他有没有拉选票?”村民说:“这样的干部再拉票,我们也不会选他!”从这里,我们悟出了今年换届为什么“静悄悄”的真正奥妙。

  现象之六:有事找“365”

  在金华,无论走到哪里,乡乡都有“365”,人人知道“365”。村民告诉我们,这是一年365天都为我们老百姓服务的窗口。这个窗口是磐安县胡宅乡“学教”的产物。这个乡党委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群众“办事难”问题,进行剖析和整改,建立了一年365天、天天全天候服务的专门机构,名字就叫“365服务窗口”。金华市委发现并推广了这一做法,很快普及到全市的每个乡镇。据统计,全市通过“窗口”为群众办事达25万件之多,其中节假日和晚上办理的达10%。

  在虎鹿镇,我们实地察看了“365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介绍说,“365”把原来分散办理的劳务输出证明、农技服务、婚姻登记、计生证明等职能集中起来,做到“一个‘窗口’多枚印,天天服务老百姓”。正在这里办事的村民刘中贤说:“以前办个证,不知要跑多少趟,现在跑一次十几分钟就办结了。”“365”是一个便民的窗口,也是一个廉政的窗口。过去村民办事,还得让村干部出面请镇干部吃饭。“学教”以后,办事只找“365”,使镇上生意红火的饭店冷清了,而镇机关食堂却热起来了。

  更可喜的是,“365服务窗口”正在向上下延伸,形成了横向集中、纵向配套的服务体系。各县(市)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许多村设立了民事服务站,形成上挂县、下延村、横联站所的三级服务网络。目前这项制度已在浙江全省推行,“学教”中出现的星星之火,而今已呈燎原之势。

  现象之七:联村干部成“娘舅”

  蹲点中,我们发现群众把联村干部叫“娘舅”。我们不解地问:“你们是亲戚?”干部说,不是亲戚,胜似亲戚。在当地,“娘舅”是可亲可敬的人,是能公道办事、值得信赖的人。

  “学教”前,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一方面,干部怕下乡,怕群众对收税收费、计划生育等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怕矛盾激化受围攻、挨打骂。另一方面,群众也怕干部、躲干部,少数干部作风简单粗暴,“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学教”中,市委把改善干群关系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抓,从思想教育入手,采取下村入户、定期走访、村民评议等措施,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涌现出了一大批“娘舅”式的干部。兰溪市黄家勘村联村干部龚汝芳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从村民关注的难事入手,自己贴钱搞审计,使“十年陈账一朝清”;他与群众打成一片,能叫出90%村民的名字甚至乳名。在他的帮助下,长期存在的矛盾和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村里各项工作有了明显起色,村支部从后进变为先进。事实表明,基层干部只有真正成为“娘舅”,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现象之八:香榧变成“摇钱树”

  我们蹲点的西垣村是一个贫困村,这些年经济有所发展,但群众收入不稳定。“学教”中,村党支部在如何让村民长期得实惠上下功夫,想办法。这个村有上千棵香榧树,一斤香榧果最高可卖上百元,但多年来这里的香榧树只开花不结果。为了开发香榧资源,村党支部搞调查,请专家,分析原因,研究技术,组织推广人工授粉,终于使千年香榧树结出了新果。去年,仅香榧一项,人均增收2500元。村党支部还采取措施,组织香榧加工,创立品牌,开发2000亩香榧新基地,从而带动了全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说,“学教”“显灵”了,香榧树变成了“致富树”、“摇钱树”。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金华市委注重把干部受教育的成果落实到群众长期得实惠上。“学教”以来,全市共建立农业服务机构900多个,帮助农民筹集生产资金1亿多元,提供致富信息16万多条,新建农业示范基地400多个,扶植建立农业龙头企业近300家,培育了一大批“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同时,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共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59个,累计减轻农民负担3400万元,人均负担比上年下降了18.4%,收入增长了5%。

  调研期间,我们听取了全省“学教”活动的情况介绍,参加了各市“学教”情况汇报会,实地考察了杭州、绍兴等市,并与省委领导同志交换了意见,形成了这样一个判断:金华市出现的上述可喜现象,是浙江省“学教”活动的一个缩影。刚刚结束的全省回访复查结果显示,在有182.9万农村干部群众参加的满意问卷测评中,乡镇、县级部门、村级班子分别获得97.3%、97%、98.8%的满意票。在谈到全省“学教”活动效果时,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作了高度概括,他连声说道:农村“三个代表”“学教”太好了,太重要了,太必要了! (5月30日《人民日报》一版)

返回专题主页>>
频道主页 浙江省情 浙江焦点网谈 新闻追踪 冰点调查 政府网群 浙江知名企业论坛 服务广场 连载 社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本次大会全程直播由浙江省电信公司杭州分公司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