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讨还公道

  今天是“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
  57年前的这一天,疯狂践踏中国领土的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了近百年来抗击外强入侵的辉煌胜利。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在1931年日寇悍然发动“九一八”事件以后的14年间,神州遍地暴行肆虐,大江南北生灵涂炭。据不完全统计,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其中就有众多同胞惨死于日寇的细菌战实验基地和细菌战实战现场。
更多内容>>

新华社记者关注细菌战

细菌战史料新发现

细菌战铁证如山

受害者血泪控诉

王选诉讼日记

媒体关注

诉讼进程

王选传奇

诉讼团成员介绍

诉讼历程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浙江频道 > 专题集粹 > 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诉讼索赔案专题
见证“跨世纪之诉”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28日电 61年前,谭学华发现日军投下来的垃圾竟然是骇人听闻的鼠疫杆菌,身为医生的他诊断了常德第一例鼠疫患者。60余年惊世沉冤。2002年8月27日,细菌战诉讼案终于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进行一审判决。

  而此前的8月23日,作为见证细菌战发现者、见证者的后人的谭家兄弟,继承父亲遗愿,和“46人中国常德原告声援团”一起,为正义和尊严远赴日本———

  与对日索赔声援团并肩作战

  8月23日下午7点整,常德火车站。常德市育英小学校长谭家耀表情凝重地登上火车。

  从这里出发,作为常德市细菌战受害者对日索赔声援团的成员以及见证细菌战发现者、见证者的后人谭家耀,将承载着常德市1.5万细菌战受害者和家属、600万常德人以及13亿中国人神圣的历史重托,也承载着父亲谭学华———在常德发现侵华日军“鼠疫杆菌”的历史见证人的遗愿远赴日本,参加细菌战诉讼案在东京的一审判决。与谭家耀同行的是“46人中国常德原告声援团”。

  与此同时,远在浙江的谭的哥哥———68岁的临安人民医院外科医师谭家麟,也将赴日声讨,与弟弟,与对日索赔声援团并肩作战。

  为了有效地向日本政府施压,谭氏两兄弟对历史资料以及父亲的遗稿进行了重新整理,并打印成册。他们要将它作为证据,让更多的日本人直面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谭家耀还准备了一块声讨牌,上面贴着遗父的照片,印着父亲以及13亿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日本必须道歉。“我要把它带到日本去。毕竟,这不是我个人的事,这是为了讨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尊严的大事。”

  “父亲从小就告诉我们,一定要记住那段历史,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要让细菌战的受害者得到公正的赔偿,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还历史一个真实。”谭家耀铭记着父亲生前留下的心愿。

  谭家耀的父亲谭学华1986年去世,当时日本政府不仅未对常德细菌战作出道歉,而且还矢口否认发动细菌战一事。直到1997年8月11日,二十世纪迟到了的审判———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案才正式提起诉讼,1998年2月16日第一次开庭,至2001年12月26日共开庭27次,至第23次开庭时才进入辩论阶段。2002年8月27日,此案将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进行一审判决,到目前此案已历时4年多,因此被称为“跨世纪之诉”。

  谭氏两兄弟的特殊身份将为此次赴日声援以及一审判决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实物检验、尸体解剖,谭学华证实日本飞机撒布的是骇人听闻的鼠疫杆菌

  当死神疯狂逼近常德时,谭家耀还没有出生,哥哥谭家麟也只有五六岁。当时,在父亲工作的地方——广德医院的草坪上到处都是尸体。医院里人们的哀号声,天空中敌机的轰炸声,街道上惊恐的叫喊声,这些都冲击着谭家麟年幼的心,也让他见证了日本在常德的罪恶行径。

  1941年11月4日,一个黑暗的日子。当时常德上空大雾笼罩。一架九七式轻型飞机,飞临常德上空。常德城内立即响起一片刺耳的警报声,城内居民纷纷逃出城躲空袭。可是这架飞机没有像往常一样扔炸弹,而是从东南向西北飞行,沿途撒下一些破布、烂棉花、谷麦、黄豆等。下午5点,空袭警报解除后,居民纷纷返城,清扫并焚烧空投垃圾,同时将一包垃圾送往当时常德唯一的一家医院———广德医院化验。时任广德医院院长的谭学华对空投物进行检查后,认为日军撒下的很可能是鼠疫杆菌,并在第二天由常德县卫生院、防护团、国民党军警机关和广德医院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最先发言陈述详情,与认为此事“小题大作”者据理力争,力主积极防治。并紧急向湖南省政府、重庆国民政府发急电求派防疫专家和医疗药品,但腐败的重庆政府回复的电文却是“事关国际信誉不得谎报疫情”。

  11月10日,街道上出现了大量的死鼠。11月12日,敌机空投鼠疫菌的第8天,魔鬼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常德第一例鼠疫患者出现了。家住关庙街的12岁幼女蔡桃儿因高烧寒颤送广德医院急诊。院长谭学华和检验师汪正宇对其进行了检查,确诊为鼠疫。蔡桃儿13日上午因鼠疫导致心力衰竭死亡。谭学华对其尸体进行了解剖。通过对空投物的检查,尸体解剖,诊察鼠疫患者之后,谭学华确定:日本飞机撒布的的确是骇人听闻的鼠疫杆菌。

  令人惊恐的消息传出,驻湘红十字总救护队才派来了医疗中队。医疗队奥地利医生肯德亲自取蔡桃儿的脾内汁液重新化验,看到涂片上的杆菌和《热带病学》所载的鼠疫杆菌图谱完全相同后肯定地下结论:是败血型鼠疫。

  鼠疫无法控制地爆发了。常德城里东家刚发丧,西家又哭灵,全城谈鼠色变,城区陷入一片哀伤恐怖中。

  政府赶紧派防疫人员挨家挨户打预防针,鼠疫高发区的鸡鹅巷、关庙街、高山街、法院西街被军事封锁。但仍有人一批批身亡,有的一家都死光。大西门外(现在汽车北站旁)的焚尸炉每天都黑烟不断。城中人一看见焚尸炉冒烟就不禁悲从中来。

  为了逃灾,城中人跑到乡下,将鼠疫也带到了乡村,使得鼠疫大规模、大范围蔓延开来。仅常德县芦狄山乡伍家坪村的朱氏家庭,死亡就达200多人。

  “这些资料是日军细菌战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直到1943年,常德鼠疫才止于常德会战时日寇放火烧的烈焰中。尽管无法及时控制鼠疫灾情的爆发,谭学华因第一个判断日军撒下的可能是鼠疫杆菌并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且在当时召开的防疫会上提出4点防止鼠疫流行的措施,使得鼠疫蔓延范围有所控制,而被当时社会舆论誉为“反法西斯斗争的勇士”。日本二战社会史专家松村高夫在他的关于731部队罪行考察的《战争与恶疫》一书中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准确判断。”

  1950年2月5日,《人民日报》对谭学华的惊人发现进行了专门报道。文中写道:“湖南广德医院院长谭学华证实,日寇曾用飞机散布鼠疫,常德地区很多同胞因此死亡……”

  1950年2月8日,《人民日报》再次报道,“中南地区及华东各地人民强烈要求,严厉审判以裕仁为首的细菌战战犯。湖南人民有铁的事实证明,日本战犯无法抵赖……”

  但日本政府对发动细菌战一说却一直否认。为了给后人留下史料证据,1941年12月谭学华向母校湘雅医学院的院刊供稿,刊发了《湖南常德发现鼠疫经过》等文章;该文章还载于当时湖南省卫生处的《卫生通讯》及其所编写的《常德鼠疫调查报告》上。并整理保存了1942年常德防疫处如何防范鼠疫的会议记录;文革中,他又写了《日寇在常德制造鼠疫经过》一文,1972年3月24日谭学华还写了大量回忆录,收集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盗在常德市施放鼠疫细菌的滔天罪行的回忆”中。

  1982年,年近8旬的谭学华老人在寓所接见新华社电讯记者时,对往事记忆犹新,对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侵华历史的卑劣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再次以目击者的身份和经历揭露侵华日军1941年11月4日在常德制造鼠疫的罪行。

  但直到1986年,谭学华老人逝世时,日本政府仍极力回避那段历史,矢口否认自己的罪行,临行时,老人留下遗愿:一定要记住那段历史,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要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昭示后人。

  谭学华老人逝世的近20年内,谭家麟、谭家耀两兄弟牢记父亲的遗愿,承担起了还历史真实面目的责任。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受害者讨回公道成为了兄弟俩的最大心愿。远在浙江的哥哥和常德的弟弟开始大量收集史料,并整理父亲的遗稿。为了收集到有关常德细菌战的历史遗存,谭家麟多方打听,并多次到浙江图书馆寻找1950年《人民日报》的有关记载。父亲退休后和小儿子谭家耀居住。在这期间,父亲忙着写回忆录,小儿子跟着整理父亲的手稿,并四处搜索有关史料,充实父亲的回忆录。父亲过世后,手中收集了大量流散的文稿。

  “这些资料是日军细菌战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我要把它们带到日本,对日本民众进行活生生的历史教育。”谭家耀告诉记者。

  “让日本政府听到常德人的呼声”

  2002年8月27日,细菌战诉讼案将在东京一审判决。原告辩护律师团团长、原日本全国律师联合会会长土屋公献认为,日本青少年的自豪与自信不是靠隐瞒可耻的过去得来的,真正的自豪与自信是通过勇敢的认罪并祈求宽恕,敢于承担责任,做诚实的人,做诚实的国家才能得到的。

  而已经赴日的谭氏兄弟将与常德细菌战受害者对日索赔声援团一起,在现场旁听一审判决。他们将以特殊的身份在日本演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罪行,并参加在东京的示威游行,以中国人愤怒的呐喊对日本法院施加压力,促进细菌战案公正判决,让日本政府、法院听到常德人的呼声。让日本政府能真正做到:承认日本细菌战的历史事实;承担战争责任;向战争犯罪受害者谢罪、赔偿。

  谭家耀说,他就是要让世界明白,中国人民是坚持正义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据《湖南在线》/徐虹雨)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