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讨还公道

  今天是“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
  57年前的这一天,疯狂践踏中国领土的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了近百年来抗击外强入侵的辉煌胜利。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在1931年日寇悍然发动“九一八”事件以后的14年间,神州遍地暴行肆虐,大江南北生灵涂炭。据不完全统计,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其中就有众多同胞惨死于日寇的细菌战实验基地和细菌战实战现场。
更多内容>>

新华社记者关注细菌战

细菌战史料新发现

细菌战铁证如山

受害者血泪控诉

王选诉讼日记

媒体关注

诉讼进程

王选传奇

诉讼团成员介绍

诉讼历程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浙江频道 > 专题集粹 > 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诉讼索赔案专题
罪人石井四郞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22日电

  一、石井四郎的生平

1892年6月25日,生于日本千叶县山武郡千代田村加茂地方
1920年12月,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
1921年1月20日至4月9日,任近卫兵师团军教练,军医中尉。
1922年8月1日,任东京第一陆军医院医官。
1924年8月20日,晋升为军医大尉
1924---1926年,京都帝国大学研究生院从事细菌学、血清学、防疫学、病理学研究。
1926---1928年,京都卫戍病院医官
1928年4月---1930年4月,赴欧、亚、非、美考察细菌战有关问题
1930年8月1日,晋升军医少校,东京陆军军医学校教官。
1932年,在东京陆军军医学校组建防疫教研室。
1933年,在我国东北背荫河建立细菌战部队,任部队长
1935年8月1日,晋升为军医中校
1938年3月1日,晋升为军医大校
1940年8月1日,任关东军防疫给水部部长,兼任陆军军医学校教官。曾亲自带队参加对宁波空投带菌跳蚤的鼠疫战。
1941年3月1日,晋升为军医少将,曾亲自参与对常德空投带菌跳蚤的鼠疫战。
1942年7月,石井四郎因犯贪污军费罪被撤职
1942年8月,调任在山西的第一陆军军医部部长
1944年夏,石井调回日本,在陆军军医学校建立细菌研究总部,再次从事细菌战研究。
1945年3月1日, 重新调回哈尔滨第731部队任部队长,晋升为中将,准备大生产,孤注一掷进行最后一战。
1945年8月9日,战败后,石井随第731部队全体撤回日本。
1946年1月17日至2月25日,石井四郎接受了美国细菌战专家汤姆森的审讯。
1947年,石井向美军要求,把731部队的情报资料数据全部提供给美国,作为交换条件,免除其全体人员的战犯罪。美国同意了他的请求,从此他们一直被美国包庇下来。
1959年10月9日,石井四郎患喉癌,死于东京。

  二、石井四郎有关细菌战的主要言论

  石井四郎认为:缺乏资源的日本要想取胜,只能依靠细菌战。还说“日本没有充分的五金矿藏制造武器所必需的原料,所以日本务必寻求新式武器,而细菌武器的第一特点是威力大,钢铁制造的炮弹只能杀伤其周围一定数量的人,细菌战剂具有传染性,可以从人再传染给人,从农村传播到城市,其杀伤力不仅远比炮弹为广,死亡率非常高。第二个特点是使用少量经费即可制成,这对钢铁较少的日本尤为适合。” 1930年4月石井从欧、美考察归来后,即开始了进行细菌战的准备。 石井的理论是:“军事医学不仅仅是治疗和预防,真正的军事医学的目的在于进攻。”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后,石井向参谋本部报告说:“第七三一部队已研究好了用感染鼠疫的跳蚤作为细菌武器的方法,说这方面所达到的成绩可以大规模地实际应用于战争目的。” 1940年前后石井说:“除指挥关东军细菌战部队外还指挥华北、华中,华南及南太平洋方面的细菌战部队。” 1945年3月石井重回731部队,准备大生产,打一场大的细菌战。 石井在多次集会上说:“是细菌部队拯救了日本国家。” 战败后,石井向盟军司令部人员诡称“创建731部队是为了保卫日本,研究细菌战是为了自卫。”

  三、石井四郎的五项“发明创造” 石井四郎自称进行过20年的细菌战研究,有过不少建树。

  其中有(!)石井式滤水器;(2)石井式细菌培养箱;(3)石井式陶瓷细菌弹;(4)石井王牌武器:带鼠疫菌的老鼠和带鼠疫菌的跳蚤弹;(5)最残酷丧失人性的“人体试验和活杀观察”。他的“发明创造”有力地支持了侵华战争的发动和成为一支依靠力量,与此同时,也是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造成了永不磨灭的怀恨,永远于人们的心间。 (据《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网上罪证陈列馆》)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