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浙江分社 新华社网络中心主办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省情|旅游观光|招商引资| 批发市场| 对外贸易| 驰名品牌| 名优特产| 楼盘热市| 上市公司|寻医问药|人才信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浙江频道 > 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媒体链接
 
心中的鲁迅活了


  新华网9月23日电 据《钱江晚报》报道,在绍兴,人们热爱鲁迅,就像热爱空气和阳光。人们崇敬鲁迅,就像崇敬一位博学方正的导师和谆谆善导的长辈,所以学生们学他,老百姓爱他。尽管生于19世纪末,生活于20世纪前半叶的鲁迅,离开故乡已逾大半个世纪,但鲁迅的气息反而越来越浓地飘浮在这个城市里。他静静地活着。

  昨天,记者走在鲁迅路上,午后的阳光悄悄地照在“三味书屋”的小天井里。

  天井里放着一块鲁迅小时候练习毛笔字用过的黑色方形地砖。一双小手在一双大手的牵引下,蘸着水,在上面写下了“鲁迅”两个字。小手胖胖的,它的主人是一个还不太会说话的小女孩。女孩子被父亲抱在了怀里,在静静的三味书屋里,他们静静地参观。远处靠墙处鲁迅小时候坐过的书桌,离这对父女那么近,就像鲁迅的名字,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在三味书屋的门口,管门的大姐说,这里来的人不多,但也总是不断。她的眼前,三个读初中的外地女孩,用傻瓜相机留下了她们的影。像外婆一样亲切的老婆婆在河边卖炸臭豆腐,她招呼外面来的客人,笑着举起了一串,她说,来,尝尝。   一丝温暖而熟悉的气息从空气中升腾,我们仿佛听到了三味书屋后园里小鲁迅趁着先生没留意,与小伙伴们嬉戏的声音,他仿佛随时都会跑出来。

  阳光照在鲁迅路上。

  昨天,鲁迅故居的“百草园”被四拨游客打破了寂静。他们分别从台州、温州、杭州和上海来。从台州来的游客中有很多是一家三口一起来的。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从院子里的水池里摸上了一颗螺蛳。他奔跑着,在小鲁迅最喜欢的百草园中,他父母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这是鲁迅伯伯小时候玩的地方!小男孩在现在园子里种的辣椒前站住了,他的父母指着植物一一述说:这是辣椒,这是茄子。只有这时候,面对着对动植物都陌生了的城里孩子,时代的差异才露出它们的脸。但这种年代的错落感转瞬即逝,因为鲁迅先生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对接上了——

  一个上海人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用心朗读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一群彼此不认识的男女老少一起听着。

  所有的人仿佛都要从这里验证那一个最真实的鲁迅。皂荚树找到了,爬山虎找到了,还有一堵长满青苔的土墙,矮矮地立在那里,它沧桑的面容让今天的寻找者绽出笑容。为什么他们绽出笑容,因为他们心中的那个鲁迅活了。

  在百草园里给游客的扇面上写字的郑梅君已经60岁了,昨天,她特意穿上了红色的衣服,她说,这样漂亮啊。她给远道来的客人写上了“鲁迅故居”四个字,然后,小心取出一枚章,轻轻地按在了扇面上。章拿起来,扇面上留下了一个鲁迅先生的头像。郑梅君说,这是我专门刻的,过两天就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了。游客们心满意足,小心地收起了扇子。

  阳光照在鲁迅路上。鲁迅纪念馆一楼大厅里的鲁迅先生像面对着街上的车水马龙。对面河里乌篷船的橹声依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字幅印在墙上,也印在了中国人的生活里。一位同行者说,我小时候还不认识很多字,就看到家里的门上,写着这样两行字。它一直贴在门上。

  鲁迅路上,咸亨酒店里飘出茴香豆的气味。游人如织,在长条木凳上想象着孔乙己的模样。服务员之间用绍兴话交谈着,引得外来人学舌不已。绍兴城里的细节,总是令人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描述。

  不容分说,绍兴已经与鲁迅紧紧地相连了。(吴蒂 陈绍军)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