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浙江分社 新华社网络中心主办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省情|旅游观光|招商引资| 批发市场| 对外贸易| 驰名品牌| 名优特产| 楼盘热市| 上市公司|寻医问药|人才信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浙江频道 > 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媒体链接
 
鲁迅——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新华网9月23日电 据《浙江日报》报道,迈入新世纪,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鲁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在革命战争时期需要鲁迅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同样需要鲁迅精神。

  今天我们纪念鲁迅先生,学习和研究鲁迅先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扬鲁迅精神,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大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讲几点感想。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和人类的希望”。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同他具有的对中国社会的渊博知识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刻认识结合起来,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正是在我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他挺身加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深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深信在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博采众长,勇于创新。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开拓者。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且致力于创新和改革。他用犀利的笔,作标枪、作匕首,刺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洋奴买办;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固步自封。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同时又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他赞赏“汉唐气魄”又提倡“拿来主义”,他说:“没有拿来主义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他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反对“不肯具体地切实地运用科学所求得的公式,去解释每天的新的事实,新的现象,而只抄一通公式,往一切事实上乱凑”。他勇于开拓创新。“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这是 他的名言。这些不仅对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必需的,而且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正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吗?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爱护青年、教育和支持青年。这一点我体会最深。鲁迅先生对敌人是铮铮铁骨,而对青年是一个诲人不倦、关怀备至的导师、父亲和慈祥的老人。当年受惠于先生的文学青年何止千万,我就是其中深受其惠的一个。我有幸在鲁迅先生身边工作,亲聆先生的教诲,已是先生的晚年。从1927年10月第一次见到先生,一直到他逝世,长达10年。当时我只是一个初入文坛、入世不深的20多岁的青年。我曾为先生的演讲作记录,处理先生交给的一些文稿,先生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我做编辑工作。1934年鲁迅先生创办《译文》月刊,先生亲自编辑了三期给我示范,看我还行,他说“你毕业了!”从第四期起就放手让我干。当我受到不公正的指责和非难、甚至恶意攻击时,他一次又一次地帮我辩正、应对和进行义正词严的驳斥。鲁迅先生公开宣称,他这样做,并不只是对黄源一人如此,而是他一贯的“交友的道义”。先生对我的教育和帮助,我是永生难忘的。正是在鲁迅先生的不断教诲下,我由一个入世不深的文学青年最后走上了革命的正确道路。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奋斗不息的一生,是不断为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作出卓越贡献的一生。他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在世和他逝世之后,他的作品和人格,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献身人民的革命者和追求进步的人们。鲁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今年已96岁了,在有生之年,愿和国内外的同志们、朋友们一起,在新世纪继续为学习和研究鲁迅,发扬鲁迅精神,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呐喊,尽一点绵薄之力,作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黄源)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