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张乐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张乐
记得我的电话:0571-87056266 手机:13605800444 E_mail:xhszle@163.com

(台商系列报道)
台商在大陆投资普遍获利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周正平 张乐 钟雯)  13年前,一家来自台湾彰化、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来到祖国大陆,在天津创立了顶新集团。如今,它以“康师傅”的品牌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商和茶饮料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拥有55万个销售网点。

  顶新集团是众多投资祖国大陆的台湾企业的典型代表。来自两岸的统计数字都显示,投资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大多数经营状况良好。

  广东省台商投资企业数量在大陆各省市区中居于首位,现有台资企业已形成行业群体和产业链。据广东省省长卢瑞华透露,广东省进入产出期的台资企业有近九成赢利。 江苏省是近两年台商投资热点地区,该省苏州及其昆山等地已经成为世界笔记本电脑制造中心之一。江苏省有关部门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当地进入产出期的台资企业有八成赢利或盈亏持平。

  福建省是台商在大陆最早进入的投资地区,虽然目前台资进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趋缓,但台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样很好。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林卫国说:福建台资企业中只有不到20%因经营不善还处于亏损状态。

  上海的台商投资项目具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点。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官员黄炎表示:上海大约4000家正在经营的台商投资企业中有六成赢利,盈亏持平的占10%至20%。

  广东、福建、江苏、上海等省市台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大陆台资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目前,投资祖国大陆的5万余家台企中,约3.5万家分布在这几个省市,是台商在大陆最主要的聚集地区。

  另据台湾“经济部”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经营出现盈余或盈亏持平的大陆台商所占比例为69%,说明了台商在大陆的经营在稳步扩张,投资的获利情况已渐趋好转。

  当然,并非所有在大陆的台商都那么顺利。不少台商刚进入大陆时,由于对市场、政策、经营环境不熟悉,或是产品缺乏特色,企业出现了亏损,甚至倒闭。但其中一些亏损企业经过摸索,调整了企业经营策略,终于苦尽甘来,重现生机。

  生产电梯的台湾永大1993年在上海成立公司,原以为大陆和台湾同文同种,有两三年摸索期就可以使企业走入正轨,但永大经营了5年却一直在亏损。

  “幸亏台湾总公司的老板对大陆市场始终有着信心,永大坚持了下来。”永大总经理许作信说,后来永大通过市场调研调整了市场开发目标,定位在住宅电梯和工厂货梯上。最近4年,永大每年的营业额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长,每个月电梯接单是台湾母厂的4倍多。

  “大陆不仅有价廉物美的土地和充裕的劳动力,还有广阔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才。”专门生产大型汽车配件的敏孚企业常务董事杨志昌认为,这是众多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得到的最宝贵、最大的“盈利”。而这种收获将保证台商们的盈利会持久地保持下去,并具有强劲的增长空间。

  敏孚企业在大陆设厂之初,产品全部返销台湾。可是十年后,它产品的九成却内销祖国大陆市场。

  生产自行车的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宝堂对此持相同看法。他说:“这里是自行车的王国,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广阔成长空间。”去年捷安特昆山厂的销售额达12亿多元人民币,其中四成内销大陆市场。“这个比重在今后几年还会增加。”

  投资祖国大陆,还让许多台资企业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宝贵人才资源。“大陆的知名学府每年都会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人才精英,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层次。”杨志昌说,“许多优秀的人才还成为台资企业的高层领导。”

  事实上,对未来企业盈利前景的看好也激发了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和增资扩股的热情。浙江省外经贸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浙江新批台资企业、合同利用台资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七成多和八成多,增资额超过2亿美元。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占到了合同利用台资数的一半以上。

  “不来大陆投资,就没有我们走向世界的今天。”杨志昌说,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祖国大陆地区,将成为世界瞩目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国际知名企业的集聚地,“这将为台资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和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