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苏州6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乐 顾钱江 李灿) 刚到小城昆山是下午,直奔当地最著名的昆山宾馆。等待总台安排房间时环顾大厅,却看到了不太一样的风景:宾馆旋转门附近,大堂酒吧里,总台接待处前,三三两两站着金发碧眼的欧美人,或是着装严谨的日本商人,还有带着明显粤语口音的香港人,与本地人员小声地交流着。当然,更多的是带有浓浓宝岛口音的台湾人。
来之前知道这是古城苏州下辖的一个人口60万的江南小城。有着依河而建、乌瓦白墙的江南古民居和跨水而建的明清古桥梁,有着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却没有想到:第一感受竟然是如此的现代和国际化。
“我们这里累计有2300家外商投资企业,分别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台湾的企业有1000多家,是所有外资中最多的。”当地陪同人员吴春鸣看出了我们的惊讶。
而由当地政府出具的介绍资料则更让我吃惊。这份材料介绍说,这个紧挨着大都市上海的小县城,截止去年底合同外资已超过110亿美元。在这些外资企业中,投资额上千万美元的有360多家,超亿美元的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昆山投资23家企业,另有一批行业领先的国际知名企业、财团和跨国公司在昆山落户。
昆山也是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累计合同台资超过5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超过25亿美元,利用台资大约占江苏省的四分之一。
接下来的感受依然是吃惊与赞叹。推开设在开发区管委会大楼里的昆山市台商协会的大门,一位打扮时髦的年轻小姐正在通过电话用台湾腔调的普通话与台商交流工作。有了事先对台商密集程度的认识,我们想当然地对在这里工作的台湾人见怪不怪。
可是,放下电话之后,她却用标准的普通话和苏州方言与我们和陪同的当地人员打起了招呼。“因为与台商打交道多了,所以和他们说话都自然地带上了台湾味,”在昆山土生土长的朱宇燕向我们解释自己“多变”的口音。
夜幕降下之后,昆山整个城市比白天更热闹了。市中心绿草如茵的广场上,流水潺潺的小河边,自发的群众围在一起,清唱起了流传了400多年的古老昆曲。在悠扬的昆曲声中,来自台湾的连锁品牌上岛咖啡、名典咖啡亮起了代表自己统一风格的灯箱,台湾人开的川布餐馆点亮了门前闪亮的满天星灯,招徕着川流不息的就餐车流和人流。
黄河路上,台湾风味的餐馆、咖啡屋、珍珠奶茶屋一溜排开,和本地人开的苏州风味小吃店,装饰得古色古香、黛瓦飞檐的传统菜馆一起迎来了一天中最黄金的消费潮。
蜜雪儿、美特斯·邦威、江南布衣等台湾和上海、杭州等地的品牌时装店和特色店也依然生意兴隆,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品牌和苏杭等地的丝绸刺绣等传统产品吸引了饭后出来散步的本地人,也吸引了在这里定居生活的外商的眼睛。
“10年前哪里会是这样!天一黑街上就冷冷清清了。过了6点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 富士康(昆山)公司总经理、台湾人戚道阜10年前刚来昆山创业时,这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县城还只有几条几乎可以一眼望到头的路。他设在开发区内的工厂当时还是一片稻田。
就在他说话间,离他身后不远的台湾小木屋火锅店门口,老板正在把所有的餐桌从室内搬到门前的空地上。伴着两台巨大的背投彩电中传出的世界杯足球赛的欢呼声,老板娘殷勤地用着她那招牌式的台式普通话,招徕着过往的熙熙攘攘的路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