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张乐 方程)不久前,一项名为"大型智能机器人科普展"的展览在浙江金华的科技大楼隆重开展。可是,这项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展开展一周来,参观人数竟然还不满200人。
"大型智能机器人科普展"是今年金华市科技周的一项重头戏。通过这些可动手操作的智能机器人来宣传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是这次活动的主办者――金华市科协的初衷。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大大地出乎了主办者的意料。
是展览不吸引人吗?当然不是:控制按键,操纵机器人会拿起一听可口可乐;把球拍的红、绿变换着放到机器人眼前,机器人会前进、后退;对着话筒念a、o,屏幕上会出现不同的波形……自己动手,在玩中求知,培养创新意识,这样丰富多彩的展览,在金华市并不多见。
同样的尴尬,在金华市已不是第一次。
1999年,该市环城小学成立了科技、网络、英语等3个俱乐部,后两个俱乐部参加的人数分别为300多人和200多人,而科技俱乐部却只有30多人。
去年暑假,市青少年宫投入大量资金开办了一个OM室(头脑创意室),让几个孩子共用一个工作台,在没有任何条件提示和标准答案的前提下自己动脑筋把电子原器件拼集起来,产生音乐、亮光等效果。这项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有益处。但是,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刚开始却只有8个学生报名,最多时也只有14名学员,举办者为此叹息不已。
青少年宫是学生开展校外教育的主要基地,开展的培训类活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文化课程相关的培训,如写作、数学、剑桥英语、美术等;一类是活动类,如航模、头脑创意、以及野营、少年艺术团等社会实践。最近一次的报名,第一类培训参加人数高达6000多人,而活动类的报名人数仅为300多人,两者之间的比例高达20:1。
近两年来,青少年宫有意弱化了与文化课程相关的培训,加强活动类项目的比重。但实际情况与他们的设想却有着巨大的反差。文化课培训依然场面火爆,为了给孩子报上名,许多家长不惜漏夜排队。而去年暑假开始开办的OM室(头脑创意室),却因为参加人数太少而出现收支不抵的情况,少年宫只好先自己贴钱运作。
是什么原因使得各种科技创造类的活动遭到冷遇?是孩子们不喜欢这些既能动手又能长知识的活动吗?显然不是。
该市青少年宫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不止一次地看着孩子泪眼汪汪地被父母从他辅导的航模俱乐部里带走,不情不愿地走进那些英语班、数学班、作文班。看着许多好苗子可能从此就告别了航模,他的心中一片惋惜。"可是没有办法呀,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我们永远只能为各种'正道'的培训班、补习班让路。"
OM教学方式的开创者、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施泽民说:在应试这根无形指挥棒的指挥下,今天的老师和家长正在孜孜不倦地向孩子灌输"读好书、考高分,上好学校、有好前途"的理念。老师不间断地进行教学加压,家长为孩子联系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训班,小发明小制作之类的科技创造活动成了"不务正业"。于是,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容器,而很少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对于考分的过度追求,使中国当代青少年正在失去对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减弱,思维定势日益增强。金华市科协副主任金根叶痛心疾首地说,仅靠应试教育、掌握课本知识和学习唱歌、画画、外语等无法振兴中国。21世纪是创造力竞争的世纪,只懂课本知识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想象力匮乏的民族,将永远失去兴旺发达的源泉动力;而缺乏科技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科技人才的国家,将会失去创造力,在与别国的竞争中被甩得越来越远。(新华社供本报专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