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醉人的珞巴山寨--藏东纪行
1998-06-30 12:19:00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拉萨6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 潘海平)一座座别致的楼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深绿之中;屋边地头,桃花如烟似海;缤纷落英中,清澈的溪水绕村而过;层层叠叠的森林衬托起连绵的雪山,辉映出一尘不染的湛蓝天空。初夏时节,记者一踏进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就被这美景陶醉了。

  世世代代生息于此的珞巴民族是大山之子、森林之子。过去,珞巴人长期居住在密林中的山洞里。西藏解放后,珞巴民族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珞巴人开始走出山洞,到地势相对平缓的山沟谷地定居。记者看到,在琼林村高大宽敞的木石结构楼房代替了低矮的木屋。这是国家在十多年前投资近50万元专款为改善珞巴人生活条件而建的。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珞巴民族的经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告别了刀耕火种。记者看到,村头寨尾的田地上,三三两两的妇女在除草、洒施农药。现在,人们不仅有了固定的耕地,而且习惯了使用化肥、农药,并掌握了良种选择、适时耕种、土壤改良等一系列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珞巴人终于有足够的青稞来酿造他们喜爱的美酒了。

  国家为村里修起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珞巴人迅速向市场经济迈进。琼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买起了油锯,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家有了汽车和拖拉机等运输设备,在国家的计划下进行林业生产。副村长其珠告诉记者,她家一年林业生产的收入达两万元以上。她说:“如今,我们真是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在琼林村,家家户户都购置了电视机,有的家里拥有两台洗衣机,一台洗衣服,另一台用来打酥油茶。在达登家里,记者一边看着录像,一边听他描述珞巴醉人的新生活。他说,他在几年前就告别了打猎生活,他的后代开着汽车和油锯,成为现代的林业工人,家里有了几十万元的资产,再也不用过那种风餐露宿、温饱难全的生活了。达登一杯又一杯地向记者敬酒:“家里有满坛子青稞酒,村里的商店有成箱的啤酒,今天的珞巴人不会让远方客人醒着出村的。”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