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10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穿过藏东南的山沟小县加查,涛声中静卧着沉寂的小村安绕。灰白的村寨,隐现在苍茫大山沟之中。
在这个僻远、平凡的乡村,一位不平凡的藏族妇女次仁宗巴以病残之腿支起一个“残疾人之家”,在改革开放中搏击大浪,使家庭走向富裕,并以其催人奋进的进取精神感动了世界。去年,世界妇女高峰基金会授予她“妇女对农村生活的创造奖”。这枚不同寻常的国际奖章,闪耀在雅鲁藏布江畔,辉映出次仁宗巴不屈的精神。
次仁宗巴36岁,身材瘦小,腿瘸背驼,走起路来一颠一跛。穿着一身做工考究的黑色藏袍,腰系艳丽的围裙,次仁宗巴乌黑的卷发下总是挂着一张笑脸,你很难看出她所经历的艰难与困苦。
70年代末期,次仁宗巴的父亲离世。从此次仁宗巴同双目失明的母亲,体弱多病的哑巴哥哥次仁旺杰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落到了年仅15岁的次仁宗巴身上。
1984年,西藏相继出台了延长免征农牧税期限,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允许农牧民串乡跨县从事商业活动等一系列措施,确定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次仁宗巴说:“这些富民政策,极大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家支撑下去,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这一年,次仁宗巴开始东奔西走,拜师学艺学习织氆氇手工技术。她硬是凭着一股倔劲相继学会了藏被、藏垫等的编织技术,尔后又开始自学裁缝手艺,掌握了藏汉服装的裁制手艺。从此,次仁宗巴一条腿踏出的缝纫机声在小村里响起来。这声音传遍全村,也传到别的村寨,远远近近的人过年过节、婚嫁喜事都赶来让次仁宗巴做藏被、藏垫或者新衣服。
加查荒山多荆棘,本地的羊毛常被荆棘破坏,为了保证质量,次仁宗巴经常到几百公里外的泽当、措美等地去收购羊毛。在村里她迈着蹒跚的步伐,将村民丢弃的皮张一一拣起来,让哑巴哥哥揉,然后做成精美的皮包卖到附近乡村和县城。凭着她小学三年的文化和聪明,她还学习药剂拌种、化肥施用、良种精选和果树嫁接、蔬菜种植等农业科学技术,农忙时节她就搬条板凳坐在田边指导领养来的儿子耕作,使家里粮食单产由原来的200多公斤提高到490公斤。这两年,她家每年打粮食5000公斤左右,蔬菜1000多公斤,生产苹果、核桃、桃子等700多公斤,增加了不少收入。
次仁宗巴夜以继日地编织,裁缝,汗水和熬红的双眼换来了丰厚的回报。近10年来,次仁宗巴四次扩建房子,使家庭居住面积从原来的十多平米扩大到现在的200平米,家里不仅置办了藏柜、卡垫、彩电,还买了手扶拖拉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去年,她全家收入达到1.8万元。
次仁宗巴的邻居次卓玛说:“宗巴身残志不垮,不仅使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走向幸福,而且还对村里的人特别关爱。”她着力在这个村庄示范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向农民讲解农业技术;对村里经济困难的人,她还慷慨地捐赠日用品。
1996年,次仁宗巴被西藏自治区和全国妇联授予“双学双比”能手和“三八”红旗手称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