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致富不怕“鬼”敲门
1998-04-15 09:39:07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 (新华社拉萨4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曾是家境十分贫寒的贡觉次仁,近十年来利用银行信贷资金跑运输,家产越滚越大,成为藏东有名的百万元户。看到他超前的经营能力和金融意识,群众称赞贡觉次仁
是“报春鸟”。

  他是近几年来西藏千千万万个依靠信贷资金举债经营而脱贫致富的人之一。然而,在八十年代初期,当他向银行贷款6000元,贡布江达杰巴村里不少人说,贡觉次仁疯了,欠了一屁股的债,恐怕连老婆都要赔进去了。

  西藏长期以来农牧民把“债”看得比“鬼”还可怕的事。“无债便是富。”这一西藏民间妇孺皆知的民谚,道出了旧的观念在农牧民中的深刻影响。人们除了生活困难时,向银行贷款买条砖茶或衣物外,银行扶持农牧民生产经营的资金在很长的时间里难以贷出。即便是在拉萨城郊的堆龙德庆县,到八十年代,大多数农牧民仍想不到向银行贷款来解决他们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问题,只是把银行当作救济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调动广大干部深入农牧区,普遍建立联系点,把脱贫致富的“经”念到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农户。全面引导农牧民解放思想,启发他们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搞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同时,各级政府近年来也放开思路,努力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积极向银行贷款,实施一系列的扶贫开发项目。后藏的南木林县近3年时间里向银行贷款1.04亿元,用于大规模的荒地开发,使这个原来贫困人口占总人口95%的贫困县实现了脱贫。

  人们从切身利益的获得中逐渐学会了举债经营的脱贫新办法。在这个县的秋木乡农民旦增,近3年来利用5000元银行信贷资金,开展以经商、磨面加工为主的经营项目,家庭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不仅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添置了手扶拖拉机和收割机,家里的存款也达到4万多元。

  堆龙德庆县古荣乡的农民达娃次仁和扎西加央兄弟俩,1993年从银行贷款11万元,大量生产一种过去专供布达拉宫的糌粑。由于这种糌粑质量好很快在消费者中走俏,不仅行销到区内各地,而且还打开了印度、尼泊尔市场。去年兄弟俩出售糌粑30多万公斤,出口糌粑1万多公斤,纯收入20万元。

  在堆龙德庆县从事金融工作已有20多年的县农行行长颇有感慨地说:“过去为了把款贷出去,我几乎跑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如今是农牧民纷纷上门来要贷款,而且70%以上的是来贷生产经营资金的。”

  据统计,随着农牧民金融意识的增强,近年西藏农牧民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数量连年上升,去年农牧业贷款达到了3.74亿元,农业人均贷款远远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藏族农牧民的当家理财能力不断提高。到今年初,西藏农牧民人均储蓄达183.7元,比九十年代初期增长一倍以上。(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