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18日电 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 在公路两侧围成两个对称的大院式的集市,60多家装饰鲜艳的土木结构商店彼此相挨;院中场地上,马车、手扶拖拉机和卡车云集,头饰红、黑缨穗、披金带银的康巴男女穿流如梭,叫卖声、付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走进尺犊乡的农民“商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荣景象。
尺犊位于藏东丁青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在周围九个乡中处于中心位置。长期以来买难卖难影响着方圆百公里群众的生活生产,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九十年代初期,国家投巨资整治改建那曲至昌都公路后,丁青县组织农牧民,平整这个乡政府大院边上的荒滩,建立市场,筑巢引凤,深居沟壑的农牧民纷纷到这里念起了“市场经”。
个体商户阿更和他的妻子岗祖是早期到尺犊经商的农民之一。他们经营的小到针线,大到各种农牧生产机械,商品品种达上千种。四年多来,阿更到拉萨、昌都等城镇组织货源,岗祖守着门面掌柜台,每年收入达到数万元,生意颇为兴隆。
阿更说:“以前,我们买个针线都求人,买大件东西要跑上百里,到县城才能买到。如今经商成为我们发家致富的金钥匙。”他们一家今年5月2日从成都买来一台崭新的东风卡车,奔忙于丁青至成都、雅安等城镇之间,组织货物。由于价廉物美,连县城里的个体商户也找他批发商品,当月纯收入就达到1万多元。
尺犊集市的兴起还为丁青西部的嘎塔、布塔、巴登、色扎等九个乡和邻县索县的色昌、嘎木乡群众拓宽了经营门路。巴盖村是藏东有名的“匠乡”,市场的崛起,农牧民人均收入由几年前的七百多元,增加到去年的1400多元。
过去尺犊乡只有一所小学,农牧民子女入学困难,去年乡里用经营收入,投入4.9万元,改建新建5所小学,使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21%提高到现在的99%,在校学生由原来的不到90人增加到470多人。
骑着一匹枣青马,前来赶集出售今年刚挖的虫草,采购急需商品的布塔乡农民多措说:“五年前,我利用近三个月时间采挖虫草,要风尘仆仆跑到三百多里外的昌都镇卖;如今走出家门就随时可以卖掉虫草,买到所需的各种商品。”
九十年代初期,尺犊全乡只有一户个体商户,而现在仅在集市上就有60多户,年成交额达3000多万元,已经成为丁青西部连接成都、拉萨、昌都等城镇、面向广大农牧区,辐射全县的物资集散地。每天赶集的人达到450人以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