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拉萨4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 罗布次仁 潘海平)日前,记者驱车近200公里,来到西藏山南地区农牧局了解春耕备耕情况,哪知道扑了一个空。农牧局的办公楼里空荡荡的,一个值班人员说:"领导全都下乡了。"
这时记者才恍然想起,到办公室,向来不是找到西藏农业干部的办法,何况在这样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忙时节。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气候高寒,土地贫瘠,农业发展的条件差。到目前粮食仍没有实现自给。为了农民的温饱和发家致富,西藏各级领导干部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指导从来不停留在会上、文件上或办公室,而是常年栉风沐雨在田间地头。记者所到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县和每一个乡,几乎所有党政的主要领导和分管干部都告诉记者,他们到过辖区内的所有县、乡、村,每年下乡时间都在四个月以上。
在日喀则地区的艾玛荒坝上,记者看到,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拉巴平措和一批地县领导正在察看新开的耕地和水渠。开阔的坝子上狂风呼啸,他们在地头研究翻土的深度、肥力的大小,并走访农家询问生产情况。
西藏地广人稀,干部下一次乡,少的有几十里路,多的有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有的地方没有公路,只能骑马或步行。西藏的乡村一般都没有招待所和饭馆,干部下乡都是背着铺盖和糌巴吃住在群众家里。南木林县的副县长夏付学就是这样在特困村--娘热村一住就是几个月。依照他的设计,这个县三年时间,完成人工造田和荒地开发12000多亩,使这个贫困人数占总人口95%的贫困县实现了脱贫。
下乡,使西藏的干部对农田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这使他们能依照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的实际,切实有效地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在白朗县,记者遇到了前两天刚下乡回来的县长明久。徒步走了几十里地,他脚还有点拐,脸上也满是掩不住的疲倦。他说:“亲自走出去,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的他针对全县各个乡村,制定出包括10项新措施、31条具体办法在内的全县今年农业生产指导体系。
去年,西藏连续夺得第十个丰收年,为争取到本世末实现全区粮食自给,自治区在高标准上又压了新任务。白朗县今年要增产粮食1000万斤,比去年增长10%。明久县长说,因为干部和科技人员都下到田间地头,每一个环节都控制在手中,完成新指标没大问题。农民群众对记者说,干部们这样抓农业生产,我们当然就更应该努力工作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