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8日电 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44岁的贡觉次仁,在过去的12年中闯荡高原跑运输,9次更新汽车。如今,他已成为雪域大地上迅速涌现的富裕户中的一员。
贡觉次仁是西藏工布江达县的农民。日前,当记者来到风景秀丽的错高湖畔杰巴村时,贡觉次仁正擦试着价值19万元的东风大卡车。我们走进他宽敞明亮的楼房,房内白色的墙壁上描绘了各种吉祥图案,整洁而舒适;客厅里大屏幕彩色电视机、进口录像机等应有尽有,毫不逊于城镇家庭。
西藏民主改革前,95%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占总人口5%的农奴主手里。对于长久挣扎在赤贫中的老百姓来说,自己能成为富裕户是任何经卷和传说中都没有讲述过的神话。
贡觉次仁感慨万分:“旧西藏时的落后和贫穷,像一面镜子映照在我们的心里,让人永远无法忘怀。到了80年代初,我家也仅有2头牛、4匹马、6亩单产不到50公斤青稞的薄地以及3根柱子撑起的一座木房。”
为根本上改变西藏人民的生活,40多年来,国家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亿元,大规模地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具有西藏特点的工业体系,并在自治区成立二十、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和全国各省市支援西藏建设了总投资40多亿元的“43项工程”和“62项工程”,这些涉及交通、能源、农牧业、旅游等建设项目,给高原人发家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后藏日喀则地区白朗县农民旺久说:“我是靠国家的好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自已的辛勤劳动走上富裕路的。”80年代末期,旺久利用自己手中的一点积累,做起小本生意,开磨面加工房,家庭收入不断提高。如今,他家购买了10辆卡车和翻斗车,长年活跃在西藏主要的产粮区年楚河流域,承揽工程土建项目,还开办商店、粮食加工厂,家庭固定资产累计达到400多万元。家里不仅拥有彩电、冰箱、放映机,而且还购置电脑用于财产、业务管理。
进入80年代以来,中央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土地归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免征农牧税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鼓励农牧民增加积累,摆脱单一农牧业的束缚,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从此,西藏农牧民开始在这新的空间里纵横驰骋。
率先在农牧民中涌现出来的富裕户,也在采取各种办法积极帮助和拉动邻里乡亲一起致富。在记者所到的大部分乡村,均发现有活跃在扶贫工程里的致富能手。永忠斯塔去年向银行贷款10万元用于乡里扶贫开发,不仅为乡亲提供了急需的生产资料,而且将2.8万多元的盈利直接分给乡亲。目前,他主动承包扶贫的丁青县色扎乡已有51户告别了贫困。
据了解,西藏正在有效地展开扶贫攻坚战。近5年来,西藏有27万户脱贫,贫困人口由5年前的48万人下降到现在的21万人,为在本世纪末基本脱贫奠定了基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