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西藏乡村扶贫帮困蔚然成风
1998-04-10 09:49:15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拉萨4月10日电 记者 潘海平 罗布次仁)西藏在农牧区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近二十年来,藏族农牧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先富起来的农牧民积极回报于社会,回报于乡亲邻里,支持贫困乡村和农牧户发展经济,扶贫帮困蔚然成风。

  西藏是我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自八十年初期开始,国家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免征农牧业税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富裕农牧民以初步积累的资产、技术和较强市场经济意识,不仅在当地的藏族群众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还扶贫帮困,手拉手连环脱贫,给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藏南措美县农民次仁旺庆,一家人在穷乡僻壤赶着毛驴经商富裕后,主动承包了全村的脱贫任务。他每年用自家的车子无偿为村里的群众积肥,运送化肥、农药,组织贫困户兴办铁木器社,挑选7名有文化基础的青年送到地区职业中学学习农机、裁缝,向村里无偿服务或捐资折价达20万元以上。他以牺牲自已的利益,给这个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当村民合掌感谢时,他总是以“我也是经历贫困日子的人,如今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能够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小康才是我的理想。”

  西藏广大农村由于缺乏积累,难以买得起现代化的大型农机具,富裕农牧户纷纷购置大型机具,进一步壮大了农村生产力,加大了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在后藏日喀则白朗县,罗布琼宗村农民旺久,在购买了6台挖掘机和2辆汽车后,组织村民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邻近乡村承包农田水利开发工程。今年县里为垫付化肥、农药资金,到旺久家借款时,他不仅欣然答应,当县长提出按银行标准支付利息时,他说:“县里垫付化肥、农药资金,为的是我们农民,我作为先富起来的,心里也应该想着更多的乡亲。”   在这些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中,有的积极投身家乡的公益事业,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出了自已的努力。在藏南洛扎县措玉村,农民旦增拿出自已多年来跑运输、做生意赚来的10万元,又从银行贷款2万元,为这个村建起了一座装机20千瓦的电站。44户世世代代点酥油灯的农民,迎来明亮的灯光。旦增还打算再用一两年的时间多挣点钱,从村里到公路干线的路修起来。他说:“乡亲们要脱贫致富,没有公路不行。”

  今年,西藏又有15万农牧民告别贫困生活,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48万人下降到目前的21万人。日前在日喀则地区召开的西藏扶贫现场会上,许多来自基层的干部认为,西藏这四年扶贫工作取得空前的成绩,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和引导外,也和富裕户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