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西藏人民以奋发图强精神为建设热潮添彩
1998-10-10 10:29:23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10月10日电 记者 潘海平 罗布次仁)在全国人民大力援藏的同时,西藏各地的干部、群众以及广大农牧民怀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众志成城,掀起加强基础建设、改造发展环境的热潮。

  党中央十分关心西藏的发展,一直用各种方式对西藏进行援助。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援藏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全国各省市、各系统随后派出700多名援藏干部,同时,投资近四十亿元,进行62项重点工程建设。这些项目涉及交通、通讯、能源、城市改造等领域,目前已完成60项,为西藏基础设施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力度空前的援藏热潮,西藏曾经展开这样的大讨论:全国人民援藏,西藏该怎么办?西藏人民的答案是,不能光靠国家和兄弟省份,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不能在坐等中丧失良机。

  于是,西藏广大干部群众行动起来了。在西藏各地的电站、公路以及光缆铺设的工地上,随处可见背着酥油茶、糌粑,带着帐篷的人们。事实上,多数需要地方配套投资的建设项目中,农牧民的投工投劳均占全部配套投资的20%以上。尤其是近三年来,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渐走向多元化,其中地方自筹和群众义务投工已经占总投资的60%以上,比八十年代末增加了2 0%左右。   西藏乡村百姓奋发图强的志气更是可歌可泣。郎县热米村的农牧民仅仅向县里要了一些雷管和炸药就自己动手修山村路了,全村上至六旬老汉下至学校放假的儿童齐上阵,花了一年时间在险峻无比的山壑中修起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接着他们又自己动手修造一条横渡雅鲁藏布江的大船,把山村里盛产的药材、水果、蔬菜运出山坳。这个村的村民强巴谈起公路仍然激动无比:“国家对西藏的帮助已经够大了,够不容易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事事都要靠着国家,要把家园建设好首先是我们的事!”在热米村的影响下,1997年成了郎县的公路建设年,全县农牧民修起的乡村公路达126公里,使乡村通公路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85%。(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