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日喀则3月26日电 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记者从日前这里召开的西藏自治区扶贫现场会上获悉,
到去年底西藏全区已有9个贫困县的27万多农牧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告别贫困生活。至此西藏的贫困人口已从90年代初期的48万减少到21万人,向全区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脱贫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扶贫的投资力度。除国家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外,从1995年开始,西藏从财政预算内资金、计委基建资金、地(市)县两级财政支出等多种渠道筹措扶贫资金。去年,仅自治区扶贫办安排落实的无偿投资扶贫项目就达88个,总投资约 2.5亿元,是1995年前17年总投资的两倍多。另外,自治区银行系统安排了大量信贷扶贫资金。由于这些资金的注入,西藏农牧区去年一年就完成低产田改造7.63万亩,修建水利设施长度达78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形成了新增粮食2150万公斤,肉食4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
西藏自治区还全面推行定点挂钩扶贫制度。近年来,派驻自治区中央直属单位、区直单位和地市直单位组织了300多个扶贫工作组、2000多名干部深入穷乡僻壤,在扶贫开发的第一线开展工作。他们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帮助贫困地区分析贫困原因,制定扶贫开发规划,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有力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大力推进科技扶贫也是西藏自治区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劳动力素质低、科学技术落后,是长期制约西藏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自治区通过向贫困地区选送科技副县长和开展科技人员异地交流、推广实用农业科技等措施,使各地脱贫步伐不断加快。那曲地区忠义乡,仅推广良种一项实用技术就使当年粮食总产翻一番,全乡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此得以解决。同时,西藏还大力开展贫困人口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扫盲教育,贫困地区的劳动者素质得以迅速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农牧民中已有30%以上的人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农科技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