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万峰争奇 三江叠翠--藏东纪行
1998-07-23 16:52:10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西藏7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 潘海平)一位初到藏东的游客,在盘旋的山路上放眼极目,仰看起伏群山,一座高过一座,仿佛欲与天公试比高;俯视汹涌大江,见两岸梯田层层,青绿连绵,不由得感叹:“万峰争奇,三江叠翠”。

  藏东大地是山的海洋,南北纵列的横断山脉宛如奔腾的波浪凝固在世界屋脊的边缘;在深沟险壑中,三条举世闻名的大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劈山开地滔滔南流。高山和大江构成了藏东地理的全貌,构成了它独有的雄奇与瑰丽。

  山,千姿百态,色彩各异。有的雄伟庞大,浑然裸露;有的挺拔俊秀,白雪皑皑;有的草木茂盛,郁郁葱葱。世世代代生活在藏东的各族人民,是大山之子。山在他们眼里是神圣的,常常给山赋予优美的神话。靠近云南的达美永雪山就是当地人心目中的仙女。相传这位仙女美丽又善良,经常到凡间体验民生疾苦。有一次,她来到现在所在位置,看到疾病流行,山民苦不堪言,就永远留了下来,化作雪山,用自己冰清玉洁的身体在山脚孕育出108口温泉。灵性的山壑中活跃着成群的岩鹿、獐子、马熊、豹子、猞猁、马猴等珍奇动物;山体内埋藏着铜、铅、金、锌、煤、铁、钼等数十中矿产;山坡和林下,生长着三七、虫草、贝母、红景天等药材以及木耳、松茸、猴头、灵芝等多种真菌。山是藏东人民的宝库。

  江,纵横密布,波涛汹涌。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到藏东,以几乎平行之势,各巡山谷向南奔流,吸纳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支流。三大江及其支流,是藏东人的生命之源。在对自然界千百年的改造中,藏东各族人民依托江水建立起自己的家园。记者在海拔4800多米的脚拉山,俯瞰怒江;在澜沧江边,徒步访问;在旋转于山腰的川藏公路,远眺金沙江;均见到江边的坝子、坡地上遍地的庄稼和果树,一派深绿。它们层层叠叠,彼此独立又隐约相联,在童山脱岭中把江浸染成生命的飘带。在澜沧江江边的盐井纳西民族乡,记者了解到,历年兴修的18条水渠,引来江水以及江边的泉水,浇灌了840多亩的梯田。初夏季节,块块麦田宛如深绿的绒毯,田边地头,株株苹果、梨、桃树硕果累累。乡里的农民曲扎告诉记者,河谷地带气候温和,这里的地每年可以种两季或一季半,每季平均亩产可达到500多公斤。

  近年来,藏东山水在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改天换地。山,向人们敞开胸怀。藏东昌都地区以及所辖各县,纷纷开山取矿,让埋没了千万年的资源成为托起一方经济的支柱。在类乌齐县的马查拉上,一个新修的矿井延伸进1000多米深的山体,一车车优质的无烟煤被采掘出来,运到远近的工厂;水,改变行程和流向。据昌都地区农业开发办介绍,总投资6.96亿元的藏东三江综合开发工程前期工作已开始实施。这个工程以改水为龙头,对6.3万多平方公里内的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整治。在左贡县玉曲河农业综合开发工地上,记者看到,巨大的虹吸管将澜沧江大支流玉曲河水吸引到它从未光临过的高地,使2.9万亩的荒原变成绿洲;更多的江水被堵截,峡谷间响起了发电机的轰鸣,藏东谷地的夜晚不再漆黑。

  藏东山水以其固有的雄奇、瑰丽、秀美以及日新月异的容颜,正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三年前建成的世界海拔最高的帮达机场,“银色的神鹰”每周两次光顾高原,使“藏东走廊”畅通起来;芒康县和比邻的云南省旅游部门合作开辟了藏东山水旅游线。据曲孜卡温泉度假中心统计,去年有2万多名游客前来游玩。(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