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特写:高原春来农事忙
1998-04-01 16:35:49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 (新华社拉萨4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 罗布次仁 潘海平)  又是一年春来到。尽管远远近近的山坡还残留着皑皑积雪,但西藏农区已开始了新一年的农事。

  暖风轻吹,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垂柳刚绽出鲜嫩的杏黄,刚过完藏历新年的人们就背起铁锹、带着青稞酒和糌粑,成群结队地来到河两边的荒地上,在这里栽下新春第一批树苗。经过多年的努力,雅江中游的曲水至桑日一线已形成长达150公里、面积2.5万亩的防护林带,有力地防止了风沙的蔓延,改善了流域小气候,保证了农业的连年丰收。深受其益的农民种树热情一年比一年高。   汽车穿行在藏南雅砻河谷,一阵阵嘹亮的春耕民歌传到记者的耳际。这是西藏历史最悠久的农区,披红挂彩的牦牛拉着犁迈开轻快的步伐,耕地的农民次仁班典停住歌声告诉记者,去年他家打了4200多公斤粮食,今年干劲更足了, 手扶拖拉机的轰鸣为这古老的土地注入新机。据有关部门介绍,近年来,这里已出现农业机械全面替代畜力的趋势,40%以上的农户拥有拖垃机,从而传出“山南毛驴不干活”的佳话。

  后藏南木林县,数以百计的拖拉机齐声轰鸣。农民们正在加紧完成全县最后几块荒地的改造。1996年以来,这个县和严酷的自然作一次前无古人搏斗,他们把荒山上的泥土搬到了坝子与河滩,使这些荒地变成良田。去年,新开的12000亩地都出现了喜人的长势,大部分还达到了每亩青稞250公斤的高产,这个原来贫困人口占95%的贫困县宣告脱贫。在最大的新辟耕地艾玛岗开发区,农民次松说:“去年我家承包了30余亩新土地,仅卖出的土豆收入就达10000余元,我们今年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这新耕地上,产更多的粮食和土豆,争取更好的收成。”   在西藏著名的产粮县白朗,经过几年建设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近150名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承包合同,打点行李奔赴全县的个个乡村。近年来,科技在西藏农业的推广程度日益加深,有3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农科技术,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8%。去年西藏连续夺得第十年的丰收,粮食产量达到82万吨。(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