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山寨夜晚不寂寞--藏东纪行
1998-07-20 09:41:23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年愈50的次仁多吉如今再也不感到山寨的夜晚寂寞难耐了。暮色降临,一家老小就团团围坐在电视机前,喝着酥油茶收看丰富多彩的节目,常常满屋子欢声笑语。他诙谐地说:“如果是在三年前我早已进入梦乡了。”

  初夏的一个夜晚,记者在西藏东部丁青县县城隔江眺望丁青村,只见灯光闪烁,宛如繁星;走近村庄,巷道之中人烟稀少,家家户户的窗户里不时传来新闻播音员的声音、电视剧的对白及悠扬的歌声。

  在次仁多吉家藏式客厅里,他的母亲琼嘎和邻居兴致勃勃地围坐床上,前方,一台18寸的彩电镶嵌在龙凤飞舞的藏柜里,正在上演藏语《西游记》电视连续剧录像。可就在三年前,丁青村还没有电,更没有一台电视机。人们日出而出,日落而息,吃了晚饭除了上床睡觉,别无它事。1996年,由于乡级广播电视接收站和由海南省投资2400万元、总装机1200千瓦的丁青电站的建成,村里的人们纷纷买起了电视机、录像机、收录机等。

  在村里生活居中等水平的次仁多吉一家,拥有农田41亩,每年打粮食6000多公斤,牛羊等牲畜40多头只,他自已每年农闲时间打制铁制农具,仅去年收入就达到1.56万元。

  为了使丁青群众能接收更多、更精彩的节目,去年县政府专门为这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使群众可收看的电视节目由前年的3个台增加到现在的12个台,农牧民购买电视机的更多了。据丁青县的一份调查表明:现在丁青村157户,拥有电视机的有87户;另有33户村民要求拉线准备在年内买电视机;收音机有80多台;录音机有125台;不少家庭还拥有录像机。

  电视的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农牧民观念的转变。两年前,受电视节目的影响,村里妇女组织带领贫困户兴办了羊毛加工厂,生产土羊毛毛线、藏被等,开发了羊毛被等新产品,远销到北京等大城市;每年有200多人上山挖虫草,每人每年采挖半公斤左右;近年来丁青村每年的劳务收入达到250万元左右。

  电视节目的播放,使全村人都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纷纷把孩子送到学校,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由两年前的70%上升到现在的90%以上。

  负责全县文化建设工作的县委副书记齐飞说:“丁青村的经验说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已在全县推广。目前,丁青县建立了11个电视转播台,所有的乡镇都可以看到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达43%,广播人口覆盖面达到54%。”(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