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山间铃响马帮来--藏东纪行
1998-07-17 09:15:14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17日 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  “叮当!叮当!叮叮当当!”和着冰峰雪岭下的潺潺流水声,一阵阵清脆的马铃声从茫茫林海中隐隐传来,有人说“墨脱马帮来了”。

  初夏的一个清晨,记者在藏东帕隆藏布江边的尼觉小憩,恰巧遇到了一支刚刚完成长途跋涉来到川藏公路的墨脱马帮。他们沿着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缓缓走来。领路的是一些个头矮小的骡子,后面跟着健壮的马匹,总共大约有30多匹。赶马的人穿着黑色藏装,头顶礼帽,背挎大刀,腰悬藏刀。有的小伙子则身着西装,满脸洋溢着来到山外世界的兴奋,行进路上谈笑风生。   墨脱是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交通运输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马帮驮运方式。每年七月初到九月初,环绕墨脱四周的金珠拉、多雄拉、嘎龙拉山口冰雪相继融化,生活在墨脱的门巴、珞巴和藏族群众,利用短暂的开山时间,纷纷组织马帮翻过5000米左右的山,到山外采购一年所需的茶、盐、青油、服装和日用百货。

  这支从墨脱县格当乡来的马帮,是赶往墨脱边民最大的采购点、川藏线上的重镇扎木的。马帮的“乃布”(意为当家领头)巴典说:“马帮从格当到扎木镇每年要往返四五趟,每次来回需要12天左右,路上要翻越海拔近4800多米的金珠拉山,穿越老虎、狗熊、毒蛇等出没的原始森林,晚上就住在沿路的驿站。”   这些驿站大多是简易木棚或是参天的松树,一路上他们将返回时所需的食物、饲料等挂在马帮停留过的木棚的立柱或树上。按照马帮的规矩,路过的人从不拿别人的东西,即使遇到断粮、断饲料等特殊情况,用了别人的东西,一般会在口袋里放上纸条说明。

  藏东山高谷深,马帮风餐露宿中要穿越原始森林,攀附悬崖峭壁,走过晃悠悠的吊桥。因此,马帮出发前都要举行出征仪式,为远行的人敬酒以壮行色。也正因为此,寿命长、能够识别道路的骡子在墨脱倍受青睐,每匹可卖到五六千元。   过去,马帮其实是“人帮”,因为没有太多的骡马,大部分的物资靠人背。在旧社会,边民除了背自家的东西,还要被农奴主当作骡马来使唤。路途遥远,农奴因为磨不起鞋子,赤脚行进在密林中、山梁上。无数的生命葬送于雪崩、泥石流或成群的强盗之手。

  尽管今天的道路依旧艰险,但马帮出行已不像过去那样是件可怕的事了。国家先后投入资金1.5亿多元,修筑扎墨公路,曾在1994年使这个县的公路实现了“分季分阶段的通车”,从而缩短了马帮一半多的路程。   过去马帮走出墨脱,仅仅是为了运进生活必需品。而现在随着人们商品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将当地盛产的辣椒、石锅、中药材等销售到扎木、八一等城镇。(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