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拉萨6月19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 潘海平)世世代代生活在深沟僻壤的西藏朗县农牧民,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走出封闭,走向市场,加速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使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沟县和西藏全区、甚至全国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捧着金娃娃受穷
朗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由于海拔较低,这里气候相对温暖,雨量充沛。全县5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0多万公顷的森林,积蓄着大量的冷杉、云杉、圆柏等优良木材;深沟林壑之中名贵中药遍布,有冬虫夏草、麝香、贝母、雪莲等;同时,因为气候适宜,这里不仅盛产桃、苹果、核桃、花椒等土特产品,而且可以种植辣椒、西瓜等各种蔬菜水果。
然而,拥有这众多“金娃娃”的朗县人却一直过着穷困的日子。到1994年,朗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033万元,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只有960元。多数人仅仅在温饱线上徘徊。
朗县地处边境,山高路远,人们商品观念淡薄,丰富的商品资源因此被白白地埋没在荒山野岭之中。
朗县的一些山沟里长满了野毛桃,可以晒制优质的桃干,朗县人年年都晒,但除了自己吃一点和送一点亲朋好友外,多了就用来喂猪;即便是价比黄金的冬虫夏草,在朗县也是多数被埋在地下,年复一年地浪费掉。
赶鸭子上架
朗县经济落后的症结不难发现:丰富的资源和市场连不起姻缘。
然而,要犁开朗县这块封闭日久的土地,让农牧民迅速走出延续了千百年的自然经济的藩篱,谈何容易!
这里流传着一个“书记劝民种西瓜”的故事。朗县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一位外地人在这里种出了高品质的西瓜。县委书记郑民生受到启发,跑到县城附近的朗村动员农民种。农民听了脸色就变了:“我们祖祖辈辈种的都是青稞和小麦,没听说过种西瓜。况且还要到市场上去卖,多丢人呢!”
书记急了,许诺说:“谁种西瓜赔了,我一亩地赔1200元!”
农民还是迟迟疑疑。书记最后叫来三位村干部谈了7小时的话,才达成一条协议:县里拿出3000元买种子,村干部拿出5.3亩地试种西瓜。结果这5.3亩地西瓜当年就收益23000多元。农民这才发现他们那些本来连温饱都难以靠之保证的农田,可以种出市场抢手的“金瓜”来,于是纷纷仿效,第二年全村西瓜种植面积就增加到37亩。
朗县的干部对记者说,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开始很难,要有赶鸭子上架的精神。
因为拓不开销路,以往朗县的农民挖来虫草,往往没地方卖,卖出去的最贵也是一两毛钱一根。从前几年开始,县里下指令性任务,“强迫”农民上山挖虫草。县经济发展公司把药卖到全区、甚至内地市场后,付给农民的钱比以前翻了十倍。现在,每到挖掘季节,农牧民都争先恐后上山寻觅。
朗县虽在交通要道上,但长期以来有县无城,过往的汽车一闪即过。“流动的市场”没有在这里停顿。为培育农牧民的市场意识,县里多方筹措资金,改造县城,留住过往商客。
观念一变天地宽
在引导了之后,朗县人初尝市场经济的甜头。
洞嘎乡热米村老老少少200多人,仅仅向政府要了一点炸药、雷管,就开山掘土,修出一条18公里长的通往林区的公路,并且自己动手造了一艘横渡雅鲁藏布江的大船,把木材运到南岸的公路上出售。修路的第二年,全村的人均现金收入就增加了500多元。
去年,朗县农牧区兴起修路热潮,一年修路126公里,乡村的通公路率一下子从60%上升到85%。
观念一变天地宽。农民开始改变对农业的经营思路,瞄准市场有的放矢。洞嘎乡的农民,去年腾出119亩地种起了辣椒,当年产量达到12万公斤,卖到远近的城镇,收入48万元。这个乡聂村农民强巴旦达,除种辣椒外,还针对当地市场的空缺,引进了“黄香蕉”、“红苹果”等内地优质果树,大量种植。近年他买上两辆卡车跑运输,也把家里的农副产品拉到拉萨甚至内地销售。
朗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朗泉”牌商标,率先在西藏将虫草、核桃等土特产品包装上市,打入内地市场。其中“朗泉”牌虫草还在内地举办的两个商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去年完成销售额100多万元。
和市场迅速对接,朗县人加快了告别贫困的步伐,到1997年,全县的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413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680元,县财政收入也从三年前的22万元增加到179万元,翻了三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