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请进一个农民 创造一个奇迹--藏东纪行
1998-07-16 09:35:34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 潘海平)藏东澜沧江边的曲孜卡乡以其不同种类和功效的温泉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区内外游客。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附近一个小农场却以成群的肥猪、高产的麦田以及大得出奇的各类瓜果让当地的农民大饱眼福。

  这个在芒康县称奇的农场,是由一个普通的云南白族农民王福生创办的。走进这个方圆300余亩的农场,记者看到,成熟的麦田金浪翻滚;垄边地头,一株株苹果、桃、梨以及板栗树已挂满了果实;树旁田间分布着片片闪亮的鱼塘,来自内地的青、草、鲢、鳙等鱼同从澜沧江中捕来的当地野生鱼类一同在水中嬉戏;而十几间平房中有成群的内地良种猪正待出栏。   “要是秋天来,我这里看的东西更多,去年光南瓜就产了5000多公斤,大的一个就有50多公斤。”王福生打着手势对记者说。

  3年前,农闲之余喜欢做点小生意的王福生从云南到西藏采购民族手工艺品。在曲孜卡看到当地农民种植的范围十分有限,农作物的产量也很低。于是,他和当地乡镇的官员谈了自己从事农业的经验,认为西藏阳光充足,荒地很多,发展农业很有潜力,尤其是曲孜卡,海拔较低,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可以大胆尝试引种内地新粮食作物品种和各类瓜果蔬菜。

  乡政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曲孜卡温泉几百米处划给王福生一快乱石遍布的荒地,并签了一个协议:聘请王福生搞农业试验,但乡镇不付工资,也不投资金;成功了5年内农产品归王福生卖,并要向乡里农民传授技艺,5年后农场归乡里所有;不成功,后果自负。

  1996年,王福生带着妻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多年积蓄的6万元来到曲孜卡的荒地上安营扎寨。他们全家齐上,先把石头一块块从荒地上搬开,再到澜沧江的对岸背来一筐筐泥土,铺到荒地上。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改造出47亩粮田,37亩果园和13亩菜地,还开挖了鱼塘,建起了猪圈。这一年中,全家人的手不知道磨出了多少血泡,如今王福生屋旁还堆放着100多把用废了的锄头。   地开完后,王福生打道回云南,向高级农艺师的哥哥请教,了解高原农业不同于内地的特点,并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农业科技知识。随他再回到西藏的是几十袋的农作物和经济林木新品种,仅瓜类就有南瓜、西瓜、伊利沙白瓜等上十个品种。王福生在两年内,将这些品种一一试种,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言,均告成功。红薯两三斤一个,西瓜平均都有五公斤,而且特别甜;小麦亩产高达400多公斤,远远高于当地农民的产量;良种果树栽下3年就能结出压弯树枝的果实。   王福生说,西藏其实并不是众多农作物的禁区,至少在曲孜卡不是;关键是要改变观念,科学种地。农民们纷纷赶来看新鲜。王福生在各种庄稼的地头树起“科学示范田”的牌子,他滔滔不绝地向当地农民讲解品种特性、使用农药或化肥的量,并无偿地把种子送给农民,让他们试种,他定期上门指导。目前王福生已收了4个年轻的藏族徒弟。去年来,乡里已有几十户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王福生的农场,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全乡平均水平。(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