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精农善商看纳西--藏东纪行
1998-07-22 09:54:25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 潘海平)年近60的纳西族老人曲扎,刚从地里巡视了丰收在望的青稞回家,电话就响了。女儿在一千多公里外的成都说,她已经组织到一批价廉物美的百货,不日之后就回来帮助收割粮食。

  西藏东部与云南、四川两个省毗邻,是高原连接内地的重要通道,素有“汉藏走廊”之称。盐井乡位于这条走廊的前沿地带,离云南省仅五公里,川藏公路的南线贯穿全乡。自古以来,这里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

  曲扎所在的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地处横断山脉的澜沧江畔,初夏季节,和风吹过,翻起了青黄相间的麦浪。他家里九口人,有五亩地。曲扎除春播夏收这样的繁忙时节,家里的地他一个人就能料理停当,并且凭着独到的经验与技术,青稞每季都能种出每亩500公斤的高产。由于地有老人操持,曲扎的大女婿买了汽车跑运输,大女儿则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远到拉萨和成都做生意。

  曲扎和他的邻里们长期与这一带的藏族杂居在一起,但在发展农业上历来秉承内地的优良传统,今天仍和云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经常要到云南去买种子,或到那边的农村去走走看看。曲扎说:“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农业的进步很快,越来越精细了。最早的时候,我用的是木犁,后来铁犁,现在年轻人都用上拖拉机了,家家户户都能熟练地使用化肥。种子也是两三年换一次新良种。”

  盐井纳西民族乡共有203户,1205人,其中纳西族864人。近年来,乡里的农民新添了33部拖拉机、35部柴油机、电动机和174部打谷机,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从内地调拨良种,仅去年一年就调进了八批新品玉米和小麦,今年开始全乡实行机器精选及包衣。尽管山坡地相对贫瘠,但精耕细作使农业摆脱了先天条件的限制,去年全乡平均亩产达到660多公斤。

  同农作物种子、农业机械和技术从云南来到这里一样,许多云南的商人也纷纷来到盐井,开办百货商店、饭店和录像厅,把这里变成一个繁荣的小集镇,也把崭新的商品和市场观念带到了盐井。在他们的影响下,世世代代农耕的纳西乡人,农闲之余也开始涉足商海。农业能手加上商人,是今天盐井纳西族人选择的生存、发展方式。

  目前,盐井有注册商户59户,从业人员103人。有的家庭虽然不到外地做生意,但利用附近的温泉晒制盐巴,纷纷在街头开起销售点,而居住在偏远山沟里的农牧民则把以前自采自用的真菌等林下产品送到盐井集市上出售,加快了本地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去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1400 多元。(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