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8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朱忠良 罗布次仁 潘海平)时值暑假,娃娃们都放假了,但西藏乃东县的各个乡村教学点和小学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冷清。孩子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成了学校的新学生。
日前,一个大雨滂沱又停电的夜晚,记者来到乃东县昌珠乡昌珠村教学点。一踏进学校大院,就看见低矮、简陋的教室里摇曳着红黄的烛光,听见整齐的琅琅书声。
这里有两个扫盲补习班,一个是普及班,一个是提高班。走进普及班的教室,摆有八张课桌的教室里座无虚席。一根高高点起的蜡烛,照亮了黑板上工整的藏文字母。小学校长、普及班老师巴珠手执教鞭,逐字高声领读,下面跟读的声音,有的苍老,有的清脆,但都一丝不苟。
在依稀的烛光下书写藏文字母的的米玛告诉记者,由于小时候家里缺少劳力,她和丈夫都没能上学。现在越来越觉得文化很重要,正好县里大力举办文化扫盲补习班,于是每天干完农活,吃了晚饭,把两个小孩交给老人看管就赶来上夜校。米玛的丈夫达娃在提高班,文化程度比米玛好,因此他经常将书本带到地里,空下来时就辅导米玛识文断字。
隔壁的提高班里,达瓦和他的同学们正在上数学课。18岁的岗祖总是要坐在靠门的最后一排,因为她母亲经常要抱着她出生才几个月的孩子来喂奶。这天第一节课上完时,母亲又抱着孩子来了。岗祖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温习老师上堂课讲的内容。到补习班来玩耍的四年级学生尼玛加措成了岗祖的辅导员。岗祖不时地向他请教,借着微弱的烛光,认真地在练习本上演算数学题。
西藏现代教育是解放后才得以发展起来的。70年代末期,乃东县和西藏其它县一样,农村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培养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这个县在大力发展学校基础教育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乡村的扫盲工作。到去年底,全县非文盲率已达到91%。
今年,为实现“西藏第一个全面脱盲县”的目标,乃东县进一步加大文化扫盲的力度。全县在各乡各村,设立了52个教学点,办起了162个班。即便是在游牧乡,县里也配备了专职的扫盲教师。他们背着黑板,拿着粉笔,牛羊放到哪里,补习班也就跟到哪里。全县现有的2300多名应脱盲的文盲或半文盲,全部在劳作之后,放下锄头进学校,补上人生这一课。
“尽管,县里对农牧民不上夜校制定轻度罚款、不予招工、不予办理经商手续等处罚措施,但多数农牧民上学并不是为逃避这些处罚而是出于自愿。 ”岗祖说:“我还很年轻,现在经济发展得很快,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没有文化,别说不让你干,叫你干都干不了,所以我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学习。”
通过这样的学习,许多农牧民感到进步不小。达瓦说:“现在我开个发票,或者计算农药使用量什么的,再也不用求人了,等毕业后,我还想出去打工或做生意呢!”随着农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乃东县在西藏率先办起了农民科协,一大批农牧民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乡村。去年这个县粮食单产达到450多公斤,高出全自治区平均水平150多公斤。(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