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 潘海平)“即便把所有的机器都开足马力,没有一个月时间,是打不完我这些承包地里的粮食的!”正在青稞地里忙碌着的其珠玛自豪地说。
这位连续十多年承包200亩土地,累计向国家交售定购粮近10万公斤的藏族老汉,是世界屋脊上响当当的种粮状元。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藏东南波密县许木乡,隔河眺望其珠玛家所在的坝子,一片葱绿。这个坝子原有一个农场,因嫌这里水土不理想而撤离。1987年,在这片土地即将被撂荒之际,其珠玛将它承包了下来。
现年55岁的其珠玛高大魁梧,腰配藏刀,黝黑发亮的额头上顶着半新的礼帽。他说,在此之前,西藏已开始实行“土地归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家里承包了村上的40亩土地,通过几年的精耕细作,迅速改变了以往年年粮食吃紧的问题,大大改善了生活。因此觉得,只要有土地,种粮完全可以使家庭走向富裕。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其珠玛和家里其他八个成员一起商讨,制定了家庭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其珠玛家边积累,边投入,先后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和脱粒机。凭借机械和全家六个劳动力,其珠玛家对新承包的地进行改水改土,使之最大限度地变成可耕地。
承包的第二年,其珠玛家的粮食产量就达到2.9万公斤,交售公粮1万公斤。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其珠玛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着力科学化的农牧业经营。1991年,他送儿子旺庆占堆到县科技推广站学习农牧业技术,使儿子掌握了药剂拌种、化肥使用等常规农业技术,加强了田间管理,率先大规模使用良种。此后,除个别自然灾害特别严重的年份外,其珠玛家的粮食产量均在3万公斤以上。同时利用足够的粮草,其珠玛大力发展畜牧业,养起了40多头牛、上百只羊和几十头猪。
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其珠玛家每年除交售2.5万公斤左右粮食外,还出售1000公斤酥油、500公斤猪肉,家庭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近年已达到5万多元。家里盖起了一栋楼房,添置了彩电、收录机、卡垫和藏柜,每人都带上了价值上百元的手表。
这两年,由于孩子开始成家,为了有效地实施计划,其珠玛把“五年计划”改为“三年计划”,将另立门户的孩子的住房、子孙入学列入计划,每年要作一次总结。在计划中他特别对帮扶当地贫困户作了安排,近年,其珠玛光兑换给乡亲们的良种就达到4万多公斤。
为表彰其珠玛的创业精神及其对国家的贡献,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县里的领导也经常到他家来看望,主动提出要帮助解决可能出现的困难。其珠玛美滋滋地说:“我现在还有什么大的困难呢?种粮使我家富裕起来,国家又把我当功臣,我真是高兴都高兴不过来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