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高原采茶女--藏东纪行
1998-07-11 10:13:04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西藏能产茶,而且能出产上等好茶,是我们高原茶农的福气,也是西藏老百姓的口福。”谈起易贡茶场,年近30的藏族采茶女阿卓总有一种自豪感。她说:“我们的茶现在已经出口日本了。”

  易贡在藏语中意为“美丽的地方”,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四面环绕的原始森林托起的冰峰雪岭,清澈透明的易贡湖把这里旖旎多姿尽收湖底;听到汹涌澎湃的易贡藏布江涛声从弥漫的云雾中传向远方;走进野桃绿树掩映的茶园,三三两两穿着艳丽藏装的采茶女,手提各种竹篮,在和风起伏中,正忙碌地采茶。   据自治区统计局权威的统计数字表明,西藏农牧民家庭每人每年消费茶叶23.42公斤,饮茶历来不分贵贱,乃是人人必需的生活用品。

  但西藏历来不产茶叶,饮用的茶叶大部分来自四川、云南等地,通过马帮运输到西藏腹心地区。为了解决藏族群众饮茶的问题,1964年西藏决定发展茶叶生产,经过内地茶叶专家细致的考察选址,当年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易贡试种成功,使我国海拔最高的茶叶生产基地在这里兴起。

  茶场现拥有茶园2108亩,阿卓一家承包了6亩茶园,平时要为茶树除草、施肥、松土、剪枝、浇水。每年的4月初到9月是采茶的旺季,阿卓和她的姐妹们,不论是艳阳高照,还是朦朦细雨天气,都在茶园里采茶。她说:“在茶场采细茶,我们经常结伴完成。今天采茶的茶园是白珍家的,明天到我家那里采茶。”   白珍是茶场资格最老的采茶女之一,也是西藏第一代产茶工人。她每天七点起床,忙完繁琐的家务,走路半个多小时到茶园,但她感到日子过得充实。白珍说:“茶场在七十年代建成后,八十年代又进行了厂房和茶园的扩建,这几年来国家又投资2000多万元为茶场建设了电站、扩建茶园800亩。”   易贡出产的茶叶常年受高山雪水浇灌,当地农民一直施用农家肥和原始森林中的有机肥来培育茶园,而绝不使用化肥。因此外观翠绿油润、嫩香高长;其茶水黄绿明亮,滋味鲜爽甘醇。1985年以来,易贡茶场生产的“珠峰绿茶”在各种展销会、博览会上频频获奖,它不但深受藏族人的喜爱,还打入了北京、成都、重庆等重要城市,出口到日本,受到海内外的青睐。(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