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繁荣的边陲小镇——藏东纪行
1998-07-10 10:58:08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 潘海平)  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各类商店鳞次栉比;农贸市场里叫卖声此起彼伏;夜晚,灯火闪烁,歌舞厅飞出悠扬的音乐。初到西藏察隅县县城竹瓦根的人,往往忘记这里地处遥远、偏僻的边陲。

  察隅县位于西藏东南角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过渡地带,东接云南,南邻印度。这里茂林深壑,远离世尘。解放后,察隅修起了通往外界的公路,但从察隅县到交通要道川藏公路要走200多公里,一路上要翻过海拔4800多米、一年中有6个月被大雪封锁的德母拉山,每年还有雪崩和泥石流等频繁发生。   察隅气候温暖湿润,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全县分布着蓄积量达1.15亿立方米的葱郁森林;林下生长着松茸、羊肚菌等大量珍贵真菌以及蕨菜、香椿等多种美味可口的野菜;林边的梯田和农家房屋后的坡地出产品质优越的高原水稻、玉米、荞麦、各类蔬菜以及桃、苹果、梨等水果。

  然而,路途险远,长期以来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致使丰富的资源难以拉动起农牧民收入的增长。近三年来,察隅县围绕县城,勒紧裤带,精心营造区域中心市场,争取客商光临。前年贷款100多万元,把“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街道修成平整光滑的水泥路,按上新颖别致的路灯。今年又多方筹措资金300万元,埋设光缆200多公里,“让雪崩和泥石流再也阻挡不了信息”。   随着竹瓦根城镇功能的逐渐完善,饱尝封闭之苦的察隅人以从未有过的眼光珍视市场。临街的单位和住户,纷纷拆除原来自我封闭的围墙,挖宽大门,挂出招租的牌子;工商局被责成保证在一天内办理商家的申办手续,各部门接到指示,禁止向商家乱收费,把费用压到最低限度。为招揽国内客商,县政府提出了“你发财,我发展”口号。

  商家纷至沓来,竹瓦根在两年内迎来117家外地商户。走在街头,记者看到,服装店里挂满色彩缤纷、款式新颖的内地服饰;内地回民的杂货店里商品品种齐全,令人眼花缭乱;而沿街的北方水饺、山东鲁菜、重庆火锅、川味菜馆则荟萃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各种风味,令察隅人大饱口福。   县城辐射作用的显著加强,市场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察隅沟越来越多的人,全县乡村近年涌现出428户个体工商户。察瓦绒乡82岁的农民诺杰,凭着高超的竹器编织技术,边产边销,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同时县城附近的郎堆、当下通、拉扎等村的村民“近水楼台先得月”,依托县城集市,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的种植培育以及竹编等手工艺,提高商品率,去年人均现金收入已达到800多元。(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