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哺精纳粹匠人村——藏东纪行
1998-07-08 09:58:24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7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 潘海平)西藏昌都县柴维乡翁达岗村的能工巧匠们,不久前以骄傲的心情迎接村里十九位泥塑高手凯旋。这批应邀选派的匠人经过两年精雕细琢,为青海省卓堆的汞萨寺树起了一座高达28米的佛像。

  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为雄伟的室内佛像之一。在此之前,他们已应邀为四川和云南的寺院塑制了两座高达10米的强巴佛像。

  翁达岗是深居在藏东深山远壑的一个小村,但却因为源远流长的民族手工业传统而蜚声高原内外。

  “我们村家家都有匠人,人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村长沃由次仁自豪地对记者说。翁达岗全村105户、798人。除老人、小孩和妇女外,全村几乎人人都掌握一到两门高超的手艺。   翁达岗的匠人,主要有四种:泥塑匠、铜器匠、画匠和金银匠。泥塑匠用就近采来的泥制作各类型的佛像,或远走他乡为各地的寺庙塑造雄伟的大佛;铜器匠们则用内地运来的铜片打制或烧铸佛像、酥油灯盏和酒具;画匠的天地在寺院的墙壁、农家的佛堂或唐卡上,他们的画,笔触细腻,色彩绚丽,线条流畅;金银匠主要打制戒指、项链头饰等。如今这里的匠人,不仅在西藏而且在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区都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去年销出的工艺品价值100多万元。   昌都地区一些对历史有研究的人士认为,翁达岗的民间手工艺之所以盛传不衰并至今更加流光溢彩,是因为她一直保持着哺精纳粹的优良传统。她的兴起之时就集纳了几个民族的手工艺精华。翁达岗附近有个藏东最著名的寺庙嘎玛寺,起修于公元12世纪。寺院高三层,风格独特,结构精巧,是藏、汉、蒙古、纳西四族工匠的合璧之作。史料记载,嘎玛寺修建时,从内地和周边的尼泊尔等国请来了大批的工匠。寺院修建完毕,各族工匠就留在了此地,把各自民族的工艺渗透到藏族的工艺当中。   同时,藏东自古被称为“汉藏走廊”,是连接内地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要道。各种文化,尤其是藏汉文化在这里的交融,对翁达岗的手工艺的影响显而易见。如在翁达岗各家各户的壁画和房栋的装饰画上,记者看到,画的风格及技法均与西藏别处类似,但其主题内容却是汉族传统的龙凤图案。

  子承父业,是翁达岗人当然的选择,其技艺也因此得以流传千古。但翁达岗子承父业的传统是开放式的。村里的青年,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师傅学艺;而父辈的人也可以凭着感觉选择徒弟。正在给一尊佛像打磨、镂花的央登说:“我的父亲是做泥塑的,我喜欢制铜,就自己找了师傅学。我们村哪一种手艺活都只会越做越好。”   哺精纳粹,使翁达岗的手工艺富于鲜活的创造力。村长沃由次仁照着一张小小的图片,打造出一座师傅们没有做过的格萨尔王骑马射箭像,被一位来参观的客商当场以6000元的高价买下。他把握十足地说:“给我一个样子,我什么都能做。”(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