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百姓这二十年)头衔少了 任务重了
   ——访西藏隆子县列麦乡党委书记仁增旺杰
1998-12-07 11:40:35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5日电(新华社拉萨12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白冰)西藏隆子县列麦乡党委书记仁增旺杰,这20年经历了从中央候补委员到乡党委书记的变化。如今,他为了列麦经济发展,整天东奔西跑,头衔减少的他不仅没有失落感,反而觉得现在要学的东西很多,甚至还感到有些“跟不上形势”了。

  列麦乡是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的一个普通的乡,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60年代,担任列麦乡党支部书记的仁增旺杰曾带领农民把海拔4200米的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坝改造成农田,并把这坝取名为“革命坝”。为此,列麦公社1975年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成为西藏农牧区学习的典型。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大上,仁增旺杰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仁增旺杰回忆道,那时列麦人多地少,并没有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路子,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列麦农民的吃饭问题,更谈不上让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谈起列麦过去20年来的变化,仁增旺杰的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说:“现在列麦许多农民家里的存粮几年都吃不完,存款多的有十几万元。70%的农民住上了客厅和卧室分开的新房,80%的农户用上了电炉,听收音机、看电视在列麦早已经是寻常的事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列麦的变化真正称得上是日新月异。”   20年中,仁增旺杰先后担任了中央候补委员、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二大代表和西藏各级党政职务,频繁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是西藏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1992年,仁增旺杰主动要求回列麦工作,最近又辞去了山南地区政协委员和隆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两项职务。这位年过花甲的长者说:“重要的位置应该让给有文化、有责任心的年轻人来干,我只想在有生之年扎扎实实地干点能给列麦人民带来实惠的事情。”   从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到现在的20年间,仁增旺杰多次到北京等内地省、市参观访问,看到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得很快,感到时代的要求和任务越来越重,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过去的经验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

  仁增旺杰说,目前列麦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人才。无论是办企业,还是搞农业综合开发都需要大量各种人才。要请内地的专家、能人到列麦工作,让列麦的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仁增旺杰打算把“革命坝”建成以养畜为主,兼种粮、油菜和豌豆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同时,利用湖南省常德市对口支援隆子县的优势,联办乡镇企业,把列麦乡的优势资源冬虫夏草、贝母、雪莲花、红景天等药材和农副产品卖到内地。这样,乡里每年人均就可增收1000元。去年,列麦乡从银行贷款130万元在拉萨购买了1000多平方米房产,准备办一个与内地交往的一个窗口。同时,列麦乡还组织乡里农民到泽当、拉萨等地开办餐馆、茶园,增加收入。   除了要让全乡人吃好、住好,仁增旺杰把文化教育工作也列入了他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几年,列麦乡强化义务教育,除已建的一所公办小学外,先后建起了6所民办小学,乡里每年从乡镇企业收入中拿出部分收入,补贴民办教师,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同时,列麦乡还成立了8个业余文艺演出队,不但每年要集中比赛,还在藏历年、教师节为乡亲、教师和电厂职工们演出,农闲时走村串户为农民表演丰富多彩的藏戏,用生动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列麦乡电视台一个月播放两次有关冬麦种植、消灭病虫害和农药化肥用法的农业科普知识的录像,让全乡的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同样受到了乡民的欢迎。   仁增旺杰说,他现在的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早日看到列麦乡成为教育发达、经济发展、文化生活丰富、乡民安居乐业的西藏新农村。(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