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24日电(记者 潘海平)记者获悉,近5年来,浙江省进一步加大科教兴农的力度,在育种技术研究应用、栽培养殖技术推广、生物技术开发以及灾害监测、预报、防灾服务技术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使得科技成为农业经济最强劲的推动力。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浙江省目前累计获得46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32项,农业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54%。
浙江地处江南,自古农业产业较为成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人多地少的实际迫使这个省的政府和农民必须寻找更高的农业产出率。翻开50多年的浙江农业发展史,不难发现,科技一直在片有限的土地上书写着神奇,推进了数千万农民摆脱饥寒并迅速走向富裕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满足城乡人民温饱生活的需要,浙江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筛选鉴定种子、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亩产达到270多公斤,首次实现的了省内粮食自给;60年代,浙江引进和培育了水稻矮杆良种,推广应用良田、良制和良法的配套技术,从而成为粮食单产全国第一的高产省;进入70年代,浙江省引进和推广了杂交稻,粮食亩产达到500多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千斤的省份。
近年来,粮食一统天的格局,在浙江农业中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效益农业风起云涌。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的得到进一步加强。首先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特征,决定农业必须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科技水平,以形成强大的科技增效机制。其次,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决定了面向市场的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再次,世界性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的趋势,决定了外向度越来越高的农业必须推进科技革命,以形成跨越式发展,从而应对世界农业的竞争。
围绕这样的发展新态势,浙江省近年来着力在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层次。一是,以蔬菜、瓜果、茶叶、桑树、饲草等为重点,通过繁育、自主选育和提纯复壮等途径,加快高科技种业发展,特别是运用“克隆”、转基因、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加强对种子的研究和开发,从而在生产的源头的上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农产品产加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水平。目前,反季节果蔬、深加工产品等按照全新的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已经遍布浙江大地。三是,采用先进的农用设施、设备、机械和物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四是以农业高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业科技产业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如今在浙江各地农村,连片的大棚随处可见;投资多元化的现代农庄也正在迅速崛起。一个重科技、学科技、用科技、抢成果、争人才的热潮正涌起在浙江的原野,4年多来,全国的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下滑,而浙江的农民收入却大幅度持续攀升,引发农业裂变的高新科技功不可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