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31日电特写:(潘海平 袁青峰 朱瑞庭)日前,在浙北海宁市郭店镇联丰村杜家浜桥头,记者看到,一艘满载大米的货船刚靠岸,远近的农民就三三两两地往这边赶,
村民严建标扛着一大袋米笑呵呵地说:“ 以前种粮给别人吃,如今,咱泥腿子也买粮过日子。”
浙北杭嘉湖平原,一马平川,是自古闻名的“鱼米之乡”。而大名鼎鼎的郭店,曾经就是这“粮仓”里的“粮仓”。肥沃的土地、良好的气候以及精耕细作的传统使这个江南小镇,至少一年两季稻浪翻滚。无论年份丰歉,祖祖辈辈的郭店人总是沉浸在囤满仓足、年年向外卖粮的骄傲里。买粮吃,对他们来说,是很新鲜的事情。
今年初,经过国务院批准,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出“ 取消粮食定购,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稻米唱主角的郭店土地开始大面积改换色彩。全镇以争创中国行道树苗木第一镇为目标,苗木面积今年猛增到1万余亩,品种有香樟、杜英、石楠等40多个。种了一辈子粮食的农民为啥不种粮,改种花花草草?郭店镇联丰村村民方文松算了一笔帐:“像我家一共2亩4分田,全部种着苗木,每亩年效益8000多元,一年的苗木收入够三口子买10多年的粮食。”走在郭店镇几个村的田头,满眼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苗木。镇农科站站长徐雪其介绍,去年郭店4500亩苗木,亩均效益超8000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600元。
除了部分低洼田不适宜苗木种植,该镇群益、众联等7个行政村绝大部分农田都已种上苗木,其中广福、联丰2个村今年开始退出粮食生产。随着苗木面积的增加,郭店农民购粮队伍迅速扩大,如今这7个村1.7万人口中,有13000多农民需要全年买粮吃。
广福村党支部书记顾金兴说,去年他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多元,其中主要来自两大块,一块是苗木生产,另一块是劳动力在企业的工资收入。由于郭店镇工业经济发达,全镇平均每户农户有1至2人在企业上班,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因此,郭店农民由种粮人变为买粮人,除了依靠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结构调整热使当地土地资源迅速紧俏起来,今年该镇还有34位农户前往邻近乡镇租田种苗木,面积超1200亩。
郭店的生动变化,在浙江省成为美谈。一位在浙江推销粮食的黑龙江商人说,浙江省象郭店这样的地方都要买粮食吃了,我们东北粮食的销路就宽了。据浙江省粮食局透露,他们将鼓励全国其他产粮省份把粮食连锁店开到全省的各个小城镇。既保障浙江人有粮吃、吃好粮,又给全国粮食的销售腾出空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