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CBA该从CUBA中学点什么
新华社杭州11月13日电(柴骥程 梁文汇)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东南赛区的比赛正在深秋的西湖边如火如荼进行着。看着校园内火爆的球市,看着大学生球员用略显粗糙的技术进行着激情四射的表演,看着为联赛精心安排策划的一系列活动,想到不久就要揭幕的新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CBA),忽然隐隐觉得,CBA完全应该也可以从"小弟"CUBA身上学点什么了。
经历了世锦赛的失意、亚运会的惜败,一度被"三大中锋"的光芒照耀得有些飘飘然,如今又面临新老交替的中国男篮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冬天"。CBA联赛也是如此,"三大中锋"留学美国,老将们即将淡出,新赛季究竟靠什么来吸引球迷的"眼球",球市该如何运作,即便到了离新赛季开始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切都还显得异乎寻常的"冷静"。
在以往的几个赛季中,总有鲜明的"主题"让球迷们关注。从究竟谁能战胜"独孤求败"的八一队,到姚明和王治郅的对决,以及上赛季八一和上海东方的两强争霸。对于这些"焦点",不用联赛组织者精心策划,在联赛开始前,自然会成为球迷议论乃至争论的话题。
可这个赛季不一样,球迷忽然觉得没什么东西可说,没什么值得期待,媒体的眼光也早已追随到了休斯敦、洛杉矶。对于可以预期的"冬天",联赛的组织者也依旧像往常一样等待着,等待联赛在预定的时间里开始结束,一切按部就班。
然而,更加"年轻"的CUBA似乎比CBA有"想法",他们对联赛的运作显得更尽心和精心。今年9月,东南赛区比赛一确定放在杭州师范学院举行,杭州师范学院就立即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一起开始赛前策划。他们找到了赞助企业,举行了CUBA形象使者选拔赛,在联赛开始前的总决赛中,8名大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联赛的形象使者。期间,他们还组织了CUBA海报设计大赛、健美操比赛以及学校篮球联赛。
联赛进行过程中,杭州师范学院还举办了CUBA摄影大赛、运动时装秀、体育文化沙龙、体育电影回顾展。CUBA联赛已经完全成为杭州大学生的一个"节日"。杭州师范学院的组织者表示,要把CUBA联赛当作载体,从而推广校园内的篮球运动,推进素质教育。
一系列活动渐渐把大学校园中蕴藏的"篮球热"引导到一个高潮。效果显然是明显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四年级女生小江告诉记者,虽然她以前不是很喜欢运动,但这些日子似乎已经迷上了篮球,一有空就往赛场跑。而这段时间里,从下午4点到6点,杭州所有高校的篮球场没有一块是闲着的。
CUBA的组织者把联赛的赛前、赛中和赛后当作一个与球迷互动的过程,一切活动都围绕球迷,并激发潜在爱好者对篮球的兴趣,而且活动内容的策划充满创意。而CBA联赛的组织者以及赛区承办者,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商业运作方面,进行的许多活动也着眼于"圈钱",至少在联赛开始之前,球迷是被"冷落"的。
进入CUBA赛场,记者也立即被赛场中弥漫的激情所吸引。尽管大学生球员的技术、战术还显得非常稚嫩,与CBA的水平不能同日而语,但他们在场上却是一有机会就表演扣篮、空中接力等高难度动作。他们的拼劲也令人感佩,几个球员同时倒地争球的场面屡见不鲜。场上和场下的气氛互相感染,场上的队员经常会做手势引导观众的热情,而大学生观众则在比赛中自始至终呼喊着、尖叫着,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比赛结束后,球员们一般也不会立即离开场地,他们会站在场边和观众交流,和他们一起合影。其中的许多情景,是记者在CBA联赛中所没有看到过的。
在CBA联赛中,许多接受记者采访的教练和球员在比赛结束后大多会说这样的一句话:"今天我们很好地完成了比赛的任务。"他们把比赛当作任务,而与任务无关的事情他们往往是不愿去做的。比赛以后,球员们总是匆匆离去,很少能看到球员尤其是"大牌"球员与观众之间有随意的交流。
谈到我们的CBA联赛,许多人总愿意与NBA相比较,并模仿NBA的联赛体制和运作模式。一比之下,差距犹如天堑,而学习到的内容往往也只是表层的形式。国内篮球界的一些人士认为,我们也完全可以学习欧洲的联赛,就是身边韩国、日本的联赛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其实,CUBA反而有着现在的CBA最需要学习的东西,那就是"热情"--球员的热情以及组织者的热情,而"热情",本来就是任何一项运动最基础和本质的内容。当然,要"点燃"热情,还需要一个"制造"热情的篮球体制和联赛机制,这些,恰恰是我们的CBA最欠缺的。
只有拥有"热情",中国的篮球,我们的CBA,才能尽快走出"冬天",迎接"春天"的阳光,而这些,显然比拥有"三大中锋"更为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