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未落枝头,酸楚已上心头
   --10万吨杨梅为何变成垃圾
  新华社杭州7月3日电(记者 柴骥程)杨梅还在枝头,酸楚已上心头。还是梅雨季节,正当许多浙江人准备放开肚子过一个开心的"杨梅节","飞燕"台风却带着一场场暴雨提前到来,约十万吨杨梅还未落下枝头就开始腐烂变质,喜欢吃杨梅的人们只能"望梅止渴",渴望丰产丰收的梅农更是心寒不已。
  每年江南6月中下旬的雨季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因此也叫做黄梅雨季。杨梅是江南的特产,浙江是杨梅的主要产地,每年的黄梅雨季正是杨梅成熟采摘的季节。今年梅季,江南一带的雨水比往年充足,与此同时,"飞燕"台风又提前赶来凑热闹,使得本来只是淅淅沥沥的梅雨演变成了连续不断的大到暴雨,于是,大量新鲜的杨梅还未采摘就已经烂在枝头。
  在杨梅主产地宁波慈溪市,记者从当地农林局杨梅所了解到,据保守估计,今年腐烂变质的杨梅至少超过8000吨,损失量超过年产量的40%多。宁波市林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近年来,宁波各地利用山林大力发展杨梅,杨梅甚至开始取代柑桔成为当地农民利用山林致富的当家品种。宁波、台州本来是浙江杨梅的主产区,但近年来,浙江各地纷纷到宁台地区引种,杨梅种植遍及浙江省各地。来自浙江省各个杨梅产区的初步统计显示,短短几天,全省至少有超过10万吨的杨梅成为垃圾。
  大多数人认为"飞燕"台风是"梅灾"的罪魁祸首。但在记者采访中,有关专家却表示,这只是一种表象,杨梅上市时间太集中,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得运输、销售渠道不畅,是导致杨梅腐烂变质另一个主要原因。
  杨梅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水果,上市时间只有短暂的10天左右,杨梅也非常不易于保鲜,采摘后的二、三天之内必须吃完,否则便开始变质。因此,新鲜的杨梅一般只能地产地销,只有极少数新鲜的杨梅通过空运来到外地。正因为杨梅食之不易,杨梅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即使在丰产的大年,刚上市几天,每公斤价格一般在40元左右,到了旺季,也要每公斤10元。杨梅产地梅农的一年收入中,几乎有一半就是依靠这短短10天的杨梅销售收入。
  在如此丰厚的利益驱使下,各地开始纷纷发展杨梅种植。记者在一些地区采访时了解到,许多县市的政府部门领导纷纷表示,当地的杨梅种植面积要在近几年内超过传统产区余姚和慈溪。而据专家介绍,杨梅种植对土壤要求非常高,许多地方引种的杨梅往往核大肉酸,品质无法与那些传统产区相比,销路更加不畅。于是,今年特殊的灾害性天气使得原来积累下来的问题集中爆发,"开心梅"终于成了"酸心梅"。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浙江省成为我国第一个进行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试点的省份,从今年开始,延续几十年的指令性粮食种植计划正式被取消,浙江农民率先真正获得了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刚刚发生的"杨梅问题"却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改革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仪式,农民走向市场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专家指出,在粮食的指令性计划被取消以后,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马上代之以盲目的指导性种植计划,而农民往往唯政府马首是瞻,由此带来的教训非常惨痛。他们认为,粮改以后,政府部门更应该准确定位,不能急着代替农民去找市场,当前最紧要的是做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产业链"衔接工作,尽快帮助农民找到市场的方向。
  尽管今年浙江的梅农损失惨重,但可喜的现象也随处可见。由于看到了各地杨梅发展过快,宁波市的一些杨梅主产地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科技投入和品种改良打杨梅上市的"时间差"。为了避开灾害性天气,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余姚、慈溪的农业部门今年开始指导梅农试验大棚杨梅种植,这些杨梅提前7至10天上市,梅农收效可观。此外,一些农业部门还引进了新品种的晚稻杨梅,这些品种比本地杨梅上市时间有所推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成熟期避开了梅雨季。
  杨梅酸甜可口,营养价值丰富,但大部分外地人根本没有机会品尝到杨梅的美味,记者看到,一些政府部门正积极扶植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想方设法延长杨梅的"产业链"。近年来,他们对杨梅深加工进行了探索,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开发出了杨梅汁、杨梅烧酒、杨梅干红等能够延长杨梅"寿命"的保健产品。浙江省象山县是杨梅种植的后起之秀,但这个县在大规模发展杨梅生产的时候,便重点扶植了"永成"等几家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杨梅烧酒、杨梅干红生产企业,经过几年推广,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在全国打开市场,并大量出口。据介绍,这几家企业目前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当地杨梅的加工需要,因此在今年突如其来的"梅灾"中,象山梅农的损失最为轻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