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鱼无渔--一座城市的难题
  新华社(记者 柴骥程) 渔汛旺发季节,码头桅樯林立、海上千帆竞逐--渔业,曾是以"渔、港、景"闻名的舟山人三张名片中最值得自豪的一笔。
  今年的9月16日--东黄海开渔的日子,然而,经过三个月漫长休渔的渔民们并没有对这个日子到来表露出以往一样的欣喜。面对世世代代相居为邻的大海,渔民们越来越感到不安和惶恐,
  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捕捞空间的日渐缩小,"船多鱼少海小"的矛盾迫使大批渔民纷纷从捕捞作业中退出。
  告别相伴已久的渔船,他们走上海岸,开始了一段祖辈们从未有过的谋生、发展历程,开始了一段陌生的岸上的日子。
(小标题一)从"老大"到老板--"已经上了岸,就没有回头路好走"
  被海水和烈日浸晒得黝黑发亮的肤色,使得16岁下海、当了20多年渔老大的俞召章在岸上依然一眼就能被认出。
  站在"情海乐园"的招牌下,招呼照应着三三两两到来的游客,俞召章似乎已经熟稔于他的新角色。这是一座建于国家级风景区朱家尖岛上的海边餐厅。浮标码头外的8个2米多深的小型网箱里,游动着大黄鱼、石斑、鲈鱼、金鲷等多种经济鱼类,游客们在此悠闲垂钓、并付少许加工费,就可在徐徐海风中享受一餐生猛海鲜。
  1998年时,俞召章还是舟山六横岛蟑螂山村中四条钢质渔轮的带头船老大。在水手眼中,他是技术过硬的一把好手、"浙江省20名优秀船老大之一"。
"当老大的得密切观察海面水流流向、流速和风速、风向、,计算出游动中的鱼群方位变化的提前量,何时何地下网,全凭渔老大的一双眼睛。单凭这一点,就算鱼探仪同时发现前方有鱼群,我的船也有把握比别的船一网多捕个上千斤。"
  靠着善于预测"提前量"的眼光,1998年底,俞召章转让了渔轮中的股份,上岸从事当时尚未热门的浅海养殖,并且一下子投资40万元从挪威进口了2个新型的深水防风浪型网箱:"捕了30多年鱼,海里的鱼越来越小,种类也越来越少。这两年,跟国外签定的渔业协定一生效,我们舟山渔民可以下网的地方也小了。就这么大个海面,船越来越多,马力、捕捞技术手段还在翻新。想来想去,虽然凭我的经验和技术还能比别人多吃几口'捕鱼饭',但从长远看,只有上岸才有新的机会。"
  2001年,俞召章自费参加了舟山市普陀区组织的渔业和养殖大户赴北欧考察团。挪威、冰岛等国洋溢着海洋风情的旅游产业启发了他:舟山本来就是旅游热线,客流量丰富,以自己的养殖基地为依托,推出垂钓、餐饮、观光等海岛休闲游项目可能很有发展空间。
情海乐园4月开业后源源不断的客流证实了俞召章的判断。每到双修日,餐厅里就坐满了来自杭州、上海等城市的旅游团,他有时不得不抱歉地谢绝站着等空座的零散游客。已有几家旅行社专程前来考察,准备将此地纳入旅游线路推广。俞召章说,今年他准备先把休闲游的牌子打出去,具有一定知名度以后再继续投入,增设游泳、游艇、住宿等项目,争取发展成多功能的休闲游区。他说,过去在船上做渔老大,鱼汛再不济的时候也有10万元的年收入,如今搞旅游却是向银行贷款负债经营,平生第一回背上了"赤字","不过,已经上了岸,没有回头路可走,总要努力去做好。"
(小标题二)相依为命多年的渔船即将拆解,总会再多看两眼
俞召章所说的"与国外的渔业协定",指的是分别于2000年6月30日和2001年6月1日起生效的中日、中韩渔业协定。我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为了保护全球海洋生态环境,这两个协定对三个国家的经济专属区水域和过渡水域作出了严格的界定。协定的实施对舟山渔民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捕捞渔场大幅缩小,大约五分之四以往在济州岛、大小黑山岛水域作业的舟山渔船,将不得不退回到近海。据测算,至2003年舟山将有3000艘渔船、近3万渔民需要转产转业或转移渔场。
渔区的缩小只是影响渔民转产转业的一个外在因素。舟山市海洋渔业局捕捞处处长楼加金分析说,海洋污染加重,赤潮频发,多年来的高强度捕捞,使得我国近海渔场资源不断衰退。农业部近年已宣布对海洋捕捞实行产量零增长的指导政策,对渔船数量和马力实行"双控"。海洋捕捞作为舟山产业结构中的传统强项,近年来也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和2001年全市渔业产量分别为零增长和负增长。此外,捕捞成本居高不下及市场条件的变化,都使得"减船"、"减人"成为舟山捕捞业不得不面临的局面。
  定海区小沙镇毛峙村,一个没有一分耕地的纯渔村,村中除了涉渔的制冰、油库、粗加工厂等以外也没有其它企业。从去年至今,毛峙村有16条老式的木质渔轮的船东将渔船自愿报废,80个渔民转产。2001年10月18日,农业部在定海召开的全国首次捕捞渔船拆解现场会上,待拆的20条老船就有8条来自毛峙村。
  徐伟龙就是8名船老大中的一位。那条70吨重的拖虾船,已随他风里来雨里去多年:"我从爷爷那辈起世代就是渔民,出海指望它在风浪里讨生活,回来当成宝贝一样护养,船就是一家人、几家人的性命啊……看着还能再作业好几年的渔船被拖去拆解,心里真不是滋味。"徐伟龙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惋惜不已, "我们村有的渔民家属看到船要拖走了,眼泪不由自主地就要掉下来;年纪大一些的老大,自家的船手续已经交割清楚了,一听说船几天后要被运到温州南麂岛凿沉作人工鱼礁,每天还跑好远的路到码头去再看一眼老船,实在是舍不得、没办法--过去在家门口,一网下去好几十担渔货不稀奇,现在跑到二、三百海里外,一网能有千把斤也开心得不得了,出一趟海就亏一次;好多鱼象大黄鱼、乌贼都看不到了,十几年前,带鱼条条有巴掌宽,现在有二、三指宽的就算是上好的货色了……这么多年,实在捕得太厉害了!"
上岸以后,徐伟龙依照承包费对转产渔民倾斜的优惠政策承包了村旁的20亩混养虾塘,上层是对虾,中层是梭子蟹、下层是贝类。如今的每天早晨,徐伟龙会习惯地在虾塘边走走,观察一下水质的清浊。塘底消毒、投苗、换水、投洱、联系买家,虽然比下海轻松一些,但他似乎仍然对围塘养殖这一新的职业并未完全适应。7月初的一场亚马逊台风把塘壁的水泥板掀得七零八落,让他和其他养殖户们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养殖的风险也不小,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一步一步来吧--听说岱山那边还有几个老大的浅海网箱被台风吹得无影无综,请部队派了直升机都找不到,好几百万元全打了水漂呢!"
(小标题三)"养一季不如捕一网"--更多的渔民仍在观望
尽管每一个渔民都清楚意识到过去那种摇橹出海、须臾便有整舱大黄鱼满载而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要让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们毅然弃船上岸又谈何容易。今年上半年,由于舟山虾仁出口到欧盟国家的"氯霉素事件",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动物源水产品树起了苛刻的绿色壁垒,引发了国内市场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虾价从去年同期的每公斤10-12元一路下跌至目前的不足6元。出海作业的渔船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压力已日益迫近,但还有许多人在等待观望,期望下半年鱼汛旺发、市价上扬,迟迟不愿"突围"。
楼招金面有忧色地说,象俞召章这样先知先觉并率先上岸闯路者,在舟山270个渔村的8万渔民中可能还仅仅是极少数,很多渔民还认为俞的经验学不来--"养一季不如捕一网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啊!"
小沙镇分管渔业工作的镇人大副主席张和平说,他一天到晚把"晚转不如早转"这句话挂在嘴边向渔民们解释:镇政府在沿海通过置换等手段集中改造低产盐碱地,一共发展了7000多亩围养虾塘,并针对转产承包的渔民制定了相应的优惠制度。"我们这里是海岛,土地资源本身就十分有限,你早转产还能承包上虾塘,晚的话可能根本没有虾塘可包。渔民一无文化水平二缺其它技能,到时候真让我们发愁啊!"
按照舟山市的渔业战略结构调整总体规划,"十五"期间每年要有300艘以上的渔船减产,但即便在渔民转产条件较好的定海区,形势也很不理想。全区至今共报废拆解和转产转业的捕捞渔船共58艘,分流渔民226人,仅完成计划数的26。3%和10。3%。
而在更多的渔村,渔民们上岸的脚步则显得更为迟缓。普陀区东港街道塘头村的153艘渔船中仅有15艘钢质轮,许多逼近使用年限的木质轮也没有一艘愿意报废。当记者来到村中,发现大部分渔船这两天都为了赶虾汛而出海去了。据村支书翁伟明说,该村附近的海域风大、浪急、水浑,无法开展养殖,大部分渔民都将积累投入到了渔船的更新改造上,有的甚至为此负债,"他们也明知虾价很低,靠捕捞是没有出路的,但现在一网下去多少总能有些收入,假如不出海,不要说还债,连保养渔船的资金都困难啊。"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屠和平介绍说,街道也考虑到渔民们存在的实际困难,今年想方设法筹集了200多万元资金,在沿海山坡办起了富有渔家特色的莲花洋休闲旅游带,并设立了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基地,今年夏天已经接待了1万人次的学生。通过由此带动的渔家旅馆等旅游项目,也给进退两难中的渔民增加一些创收的机会和劳动途径。但渔业部门的一位干部对此则分析说,这些以休闲渔业为基础的旅游项目因季节性强,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加上规划和管理滞后,规模一时也难以做大,要想凭此消化全部的转产渔民劳力是不现实的。
(小标题四)打通渔民上岸的就业瓶颈--一座城市的难题
渔业是舟山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35%,水产品出口创汇总额占全市创汇总额的85%以上,每3个舟山人中,就有1个是涉渔产业的从业者或渔民家属。"为渔民上岸铺路!"--舟山市从上到下,都在为这场足以影响地方社会发展面貌的变革而努力。仅在2001年10月,舟山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四份鼓励扶持渔民上岸的文件及规定,内容涉及发展养殖业、鼓励渔民进城务工经商、减轻渔民税费负担及等各个方面。但岸上的日子,仍是大多数渔民心中的一个期盼。
面临调整报废的一大批渔船是渔民们最感沉重的包袱。舟山市政府以国家补贴配套地方资金,对报废渔船按照吨位、马力、使用年数等指标实行有限赎买补助政策。但一般补助标准仅占渔船实际价值的一半左右,尚不足以补偿渔民的现实损失,对渔民们的吸引力不大。
上岸不离海的养殖业被公认为吸收转业渔民重新就业的最好途径。但养殖业的初期投入门槛及受海岛条件限制的养殖空间和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都在制约着大部分缺乏资金技术积累的渔民弃捕从养。舟山市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并不突出,规模不大的二、三产业也缺乏大批吸收转产渔民的能力。
渔民们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素质低和生产技能单一的特点,也是构成瓶颈的一个重要因素。记者在塘头村看到,村委会门口张贴着舟山渔业总公司的招工广告,但渔民们说:单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远洋渔轮作业"四小"证书这两个条件,就难倒了不少有心前去报名者。有的渔老大则说:几十年鱼捕下来,要叫我们动手还凑合,要动笔考证书还就真把我们难住了。
有渔业专家建议,为了提高渔民的就业能力、拓展其重新就业的空间,地方应加快渔区的城镇化建设,争取建成一批要素集聚、产业扩张的中心小城镇;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渔船报制度中的资金扶持力度和扶持渔民从事其它行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同时可考虑对部分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渔民进行新技能培训,并设立救济基金减轻渔民的后顾之忧。
有关专家也表示,由于渔业人口的数量不大,因此,他们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太多的关注,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象对待农民一样对待渔民,扶持农业一般扶持渔业,解决目前存在的难题可能会相对容易一些。
"这是一个难题,一个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难题。"舟山市委书记王辉忠对记者表示。在积极想办法拓宽"老一辈"渔民就业渠道的同时,舟山市把眼光放得很远。目前,舟山已经拥有海洋学院和航海学院两个与"海"有关的大专院校,学校把渔家子弟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在捐助成立航海学院的基础上,不久前,香港特首董建华的董氏家族又准备向家乡捐资,成立职业中专--舟山航海学校,学校将继续把渔家子弟作为培养重点。
王辉忠说:"海洋的天地非常广阔,只有让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渔民的渔家子弟告别渔船,以另外的方式投身大海,舟山才能走出'渔兴则兴,渔衰则衰'怪圈,这个城市的难题才能彻底解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