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旧城改造风波透视
  新华社(记者柴骥程 郑 黎)定海是舟山群岛中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现为舟山市政府所在地。这里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也是宁波商帮的主要发源地。老城区的建筑由石板路和木石结构的民居构成,既富江南韵味,又有海岛特色。
  从1992年开始,舟山市对定海旧城逐步进行改造。不料,舟山的这一举动从去年开始遭到了文物保护部门的强烈反对,一年来,旧城改造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面对这座古城,整个舟山市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城改急刹
  舟山作为一个重要的海防前哨,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人为的改造,历史在这里刻下的深深烙印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1991年,舟山撤地建市,浙江省人民政府把舟山市列入该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事实上,舟山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并没有如文物部门所期望的那样全部保留历史街区。他们采取了一种"点、线、面"三结合的保护模式,实施严格保护、修复保护、迁建保护相结合的办法。整体保留了中大街、西大街两条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其余则按照有关文物保护条例,对省、市、区确定的1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30多处文物点进行保护,同时对一些有保留价值的旧民居予以保留。
  按照舟山市现行的保护办法,原先达0.6平方公里的旧城保护区内,至今还保留完整街区的不足0.3平方公里。另外的街区则被彻底改造了,照舟山城建部门的说法,是进行"建设性保护"。记者在已经改造过的街区看到,街内两侧建筑高度以两层为主,风格皆为粉墙黛瓦。舟山城建委的副总工程师张海平告诉记者,这些街道拓宽后街面用石板铺设,街区和民居基本保留传统风格,与完整保护的西中大街相协调。
  城建部门的这套改造方案立即遭到了文物保护部门的反对。首先他们认为这种保护观念早已过时,现在的保护观应该强调这样的理念: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保护一个环境,要保护能够见证某种文明的历史风貌。其次,他们认为所谓"建设性保护"说法不成立,若要保护就要充分遵循"以旧修旧"的原则,另搞一套,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舟山市文化局副局长杜安苏认为,舟山作为一个以旅游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完好地保留这些历史街区应该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如果,一个城市管理者有长远眼光,就应该把历史街区保护好,现在没有能力保护,那么就先保存下来再说。
  去年7月,双方的矛盾终因一件事而导致风波。据舟山拆迁部门反映,由于居住在旧城的个别拆迁户提出一些额外补偿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把一份反映舟山拆毁旧城的材料,送到了正在召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专家们看到这份材料上反映的问题触目惊心,立即给予了声援。专家委员会给建设部和国家文物保护局发函,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制止舟山的旧城改造。建设部和国家文物保护局也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并联合发文给浙江省有关部门,要求他们认真考虑专家的意见,阻止舟山的旧城改造。
  随后,浙江省人大和省建设厅、文物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赶赴舟山了解情况。8月24日,应浙江省建设厅邀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也来到舟山了解实际情况。在此前后,诸多媒体也纷纷作了报道,指责舟山市不顾群众反对,破坏文物,毁了古城。在一片讨伐声中和重压之下,舟山旧城改造紧急刹车。
  拆了一半的定海旧城,犹如一个垂暮老人,在海风和暴雨的侵袭中又过了一年,究竟是生是死,命运不得而知。
  政府的无奈
  舟山市实施旧城改造之际,副市长夏夫根既分管城建,也分管文化。这位毕业于浙江美院版画系的副市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一脸无奈。他说:"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对我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选择旧城改造,实在是舟山的无奈之举。"舟山城建部门介绍说,定海旧城区居住条件极差,旧城改造是为了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同时,旧城区基础设施薄弱,旧城改造也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旧城区居民住房破旧,居住拥挤,户均建筑面积小,成套率低,危房多,防灾抗灾能力差。而约80%的旧城住户无法甩掉"三桶一炉"(吊桶、马桶、浴桶、煤球炉)。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海岛台风、暴雨多,旧城区排水能力弱,经常连片被淹。对此,市民要求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十分强烈。
  定海旧城区街巷由于历史的局限,道路狭窄,宽度只有3至4米不等。舟山政府方面表示,如此狭窄的道路,在定海城区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不仅完全适应不了通行的需要,而且无法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自来水、电力、燃气、有线电视、通讯、污水等管道的铺设和配套。
  舟山消防部门的同志则反映,这些老城的居民就像坐在火炉子上面。他们说,老城区电线早已老化,但煤炉子却是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日常用具,因此非常容易导致火灾。近年来,这里确实是舟山的火灾多发地段,一遇火灾,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几次火灾由于火势无法控制,损失惨重。
  "不能让舟山居民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听之任之,这样的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府。"夏夫根副市长表示。
  然而,是否可以另建新城,既考虑群众利益,又兼顾古城保护呢?面对这个问题,舟山市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政府部门人士都露出一脸难色,其中也包括极力主张旧城整体保护的文化局副局长杜安苏。
  据了解,舟山作为一个海岛,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定海城区西北东三面靠山,南临大海,解放后至90年代初通过向南拓展已至海岸,向西、北和东均已至山坡,建成区面积虽已扩展至约8.36平方公里,但仍跟不上城区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区人均建设用地仅为67平方米,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
  此外,舟山城建委主任周伟江认为,舟山群岛由1390个岛屿组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岛人口逐步向大岛集中是一个必然趋势,舟山有限的财力也只能勉强满足大岛城市功能配套的要求。
  夏夫根还告诉记者,舟山虽然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又是发达地区的"第三世界"。他介绍说:"近几年,舟山寅吃卯粮,财政赤字,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超过4000万元,其中主要用于鸦片战争古战场的修复保护。可是舟山城区内唯一像样的电影院早已成了危房,却没钱修建。舟山至今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大会堂,市里想开个大会却找不到地方。我这个管城建和文化的副市长当得实在窝囊。"
  在任时主张旧城改造的夏夫根如今已经改任主管舟山农渔业的副市长,而他的继任者还是拿不出解决这对矛盾的办法。
  据舟山市城建部门测算,住在旧城的居民约有1万户,按照全面保护,居民动迁的方案,至少得增加动迁补偿资金10个亿,根据"以旧修旧"要求,新房修缮成本为旧房造价的两倍以上。加上铺设地下管道,电缆等城建配套设施,所需费用在20亿元以上。这对于岛城舟山来讲,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周伟江说,舟山撤地建市不足10年,定海前身只是一个城关镇,以这样一个基础和财力来实施全面保护,几乎无实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能在不破坏已划定的文物街区、文物单位和文物点的前提下,进行旧城改造,挖掘旧城潜力。
  百姓另有说法
  去年7月,在定海古城改造风波骤起之始,记者曾赴舟山了解情况,以后又几次上岛作追踪调研,既听专家们说法,也听政府工作人员的解释,更注意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
  与专家指责和舆论声音"一面倒"大相径庭的是,定海城区的绝大多数居民,对于专家们提出的"保护古城"、"保护我们家园"的善意似乎并不领情。他们认为,政府旧城改造是一件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现在问题不是旧城拆得太多,而是拆得太慢。对一些"钉子户"太软弱,损害了大多数拆迁户的利益。
  初听是"谬论",细想也不难明白,这是利益机制的作用。这些年来,古城年久失修,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每当大潮汐来临,海水倒灌城内低洼地,人们形容"车在海里开,船在街上行"。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舟山中化石油公司一位姓吴的大学生说,有些专家把古城描绘得如世外桃源、天上人间,很多是书生的一种美好想象,我们家是定海"土著"居民,从爷爷的爷爷一直住在定海。当年我爷爷两兄弟合住一个大院落有近300平方米,非常宽裕。几十年下来,由于"人丁兴旺"和产权变更,现院内有10来户人家,留给我的名下仅19平方米,房子又破又烂,我们一家三口根本无法居住,只好筹钱到新区买新房。
  7月9日,今年的第四号热带风暴袭击舟山,记者于当天又一次赶到了定海采访。走进市政府大院,找不到一个市级领导,值班的同志告诉记者,由于旧城改造暂停,市领导担心出现意外,都跑到老城区抗台风去了。
  10日中午待台风过境之后,记者找到了城建委主任周伟江。周伟江告诉记者,前一天晚上,城建委大部分同志都没有睡觉,他们组织了几个突击小分队守候在老城区,生怕那些房子出现意外。周伟江说:"那些房子本身的抗风能力就不强,如今旧城已经改造了一半,许多房子孤零零地悬在那里,没有其它建筑遮拦,非常容易倒塌。昨天晚上,我们在风中守了一夜,眼睛盯着这些房子里亮着的灯光,心却悬在嗓子眼儿上。"
  城建委副总工程师张海平告诉记者,目前舟山老城区中的房屋80%以上已是危房,而居住在"危中之危"木结构老屋中的居民还有3000多户,约1万人。
  随后记者来到老城区采访了一些居民。在鲁班殿弄1号,记者见到了75岁的杨志英老人。杨志英起先以为我们是拆迁部门的,一见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就发火:"这房子你们到底拆不拆,老早听说要拆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动静。我们想自己原拆原造,你们又不批。"
  得知我们是记者,她告诉我们,她这个房子是清朝光绪3年修的,整座房子早已烂得差不多。她指着旁边的一根柱子说,这根柱子原来是用来支撑整座房子的,已经被白蚁蛀成了一根细木棍,若不是及时发现,房子早塌了。记者看到,房子内的青石板也已经坑坑洼洼,房子内没有一样东西是完好的,到处散发着一股霉烂的气味。在记者采访时,不断有居住在周围的居民围过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政府不守信用,老早说好要拆的,现在还不拆,据说这些房子不打算拆了,如果再不拆,台风来了,房子倒了,假如我们被砸了由谁负责。"
  舟山市拆迁办的叶柏春对记者:"这一年多来,不断有拆迁户到市人大、政协、信访局和我们这里上访,要求兑现原先拆迁的承诺,听骂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上头没有指令,我们又没办法。"
  在舟山市每年召开的两会中,旧城改造总是议论和提案的焦点,反对者有之,而要求尽快改造的提案更占大多数。今年,舟山市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应该重视解决市中医院门前交通及出口问题"的提案反响尤其强烈。中医院位于旧城区西大街,进出大门的道路只有3至4米宽,给就医人员出入尤其是危急重病人的抢救带来很大不便。
  面对舟山的现状,浙江省一些多年来致力于文物保护人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表示,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但也要尊重现实。让活人给死人让路是要有条件的。有人对舟山市城建刹车一年毫无进展的做法也提出了批评,对于老百姓性命交关的事情,作为一级政府绝对不能等闲视之。
  古城风波焦点何在
  记者一年来在对定海事件的追踪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现行城建文物保护法规滞后且不规范,其中伸缩性、空白点太多,因此,造成有关部门对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理解的不一致,是该事件争执的焦点。
  现对立的两家都说自己是依法办事,是正确理解法规精神。舟山市的一位领导在向有关专家说明情况时表示,你们说,哪一幢房子、哪一片住宅是文物,是有法律依据必须保护的建筑,我们就坚决执行,以前错了我们认罚。但是现在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强加于我们头上,我们很难接受。
  记者在采访中,另有一些专家也指出,舟山事件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与现实的一对矛盾。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目前类似于舟山定海这样的旧城、古城数不胜数,因此关于如何保护这些古城,究竟是保护"点、面、线"还是"全城保护"?这是一个学术界正在争论的课题。而且要求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发达国家那样的模式来保护旧城是不现实的,否则城市现代化的路子该怎么走?城市怎么发展经济?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怎么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用一种观点强行压制另一种观点,并不有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法治精神的实质是在依法办事的框架内每个当事人都可以表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在记者结束采访并即将完成这篇稿件时,由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历史名城委员会、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参加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法"座谈会7月18日在京召开。这次会议再次对舟山在旧城改造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更加强烈的批评。
  与此同时,舟山市的主要领导要求城建部门尽快编制出与《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相适应的规划。可是,城建部门又遇到了难题,城建委副总工程师张海平告诉记者,这部地方性法规正在探索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可行性思路,但从目前情况而言,各方还缺乏一致的意见。现在正为舟山市政府编制定海城建规划方案的浙江省规划院已将工作停顿下来,他们认为目前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依据,结合舟山旧城改造的实际,目前还缺乏具体的编制办法。
  夏秋之际,又到了舟山的台风多发时节,旧城中的老百姓是否还得在提心吊胆中度过这段日子,一切都还悬而未决。